名医名科丨缪红军: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不负患儿性命之托
在南京市儿童医院2号楼4楼的走廊上,无论白天黑夜,总是有许许多多家长在翘首等待。他们的表情或焦虑急迫、或沉默凝重,从不同方向投来的目光都汇聚在一扇大门上——重症监护室(ICU)。
在这扇大门里,常年忙碌着200多名医护人员,为了抢救急危重症患儿,他们争分夺秒、不舍昼夜。
生死之间,这里既是冷酷的战斗之地,同时也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前排中间为南京市儿童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缪红军)
缪红军是该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在他看来,儿童急诊重症医学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科室,患儿数量大、病情来势猛,是意外情况最多、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最为考验医护人员诊断诊治和应急能力。
创立于1983年的南京市儿童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全国7家儿科监护中心之一。
40年前,科室从几台简单的呼吸机和薄弱的医资起家,如今已经成为区域性有重要影响力的儿童急诊重症医学中心——学科方向齐全、救治技术先进、仪器及人员配备领先。
目前,科室常规开展儿童内外科疾病的ECMO治疗技术、呼吸机治疗技术、CRRT技术、电子支气管镜技术、床旁重症超声等儿童高级生命支持与重症监护技术。
“在我们科,人人都必须掌握所有这些高级生命支持与重症监护技术。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基础,当患儿来到医院的时候,才能实现人人都能在第一时间开展急救措施。”缪红军表示,急诊重症科医护必须是一支铁打的队伍,而过硬的技术基本功,是这支团队抢救患儿于生死一线的信心和底气。
“我们将ICU分为三个专科,各个专科诊疗特色分明。”缪红军介绍,PICU收治小儿内科急诊及危重症疾病;SICU收治儿外科危重症疾病,负责儿外科重大手术前后的监护工作;CCU则负责收治心脏外科危重症疾病及重症复杂手术前后重症监护工作。目前,重症医学科编制床位91张,其中PICU38张,SICU27张,CCU26张。
不仅如此,医护团队还依据专业特长,分为了脓毒症肺损伤、肝衰竭、急性肾损伤、儿童突发公共卫生疾病、神经重症和心血管功能障碍、重症血液等多个医疗救治组。
相较于以营养代谢性疾病为主的成人急诊科,儿科急诊以先天遗传和意外伤害为主。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有自己的生长发育特点,也有自己的疾病生理机制。”缪红军举例,就同样一个指标,对所有成人而言,都只有一个标准,但对于儿童来说,在不同年龄阶段就有不同标准。
此外,儿科又被称为“哑科”,因为孩子往往说不清自己到底哪里不舒服,病情的诊断与治疗对医生的经验和应急处理能力要求极高。“所以儿科的急诊重症人才,需要专门的培养。”
针对年轻人才的培养,科室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方法。打开科室年度计划表,全国小儿机械通气培训班、江苏省儿科应急学组小儿重症专题巡讲、江苏省小儿急危重症实用技术学习班等培训计划排满了一整页。
科室还尤其重视对医护人员临床诊断思维的训练,通过儿科预警评分来帮助医护人员提升早期识别的能力。“遇到危重症的时候,家长着急,孩子忍不了。医生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双眼、双耳来判断,尽快准确诊断病情。”根据患儿的皮肤颜色、呼吸频率、精神状态等在最短的时间作出最准确的判断,缪红军表示,这一定是在临床实践反复锻炼出来的本领。
儿科急诊的患儿情况瞬息万变,医患之间沟通容易“擦枪走火”。对医生来说,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坦诚,把患者当自家孩子。
“患者不易,注意换位思考。很多病人来到我们医院是为了寻找最后的希望,这对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将这份责任担当起来。”缪红军经常对科室医护说。
缪红军从事儿科已有33年,在一开始读医学院校的时候,他就选择了儿科。回忆当年选择作一名儿科医生的初衷,他说:“很简单,只是因为喜欢孩子。”经过他诊治的儿童不计其数,有的甚至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很多患儿都亲切地称他为“缪爷爷”。
一次次迎接挑战、一次次化险为夷,战胜了病魔,挽救了孩子,更挽救了背后的家庭,这与他33年来深厚的“内功”不无关系。
他常常和年轻的医生们说:
“做儿科医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看到一个生命救过来,走出急诊重症这扇门,又能正常生活了。偶尔听到他们悄悄长大的消息,你会觉得,一切都值了。”
内容来源丨新华日报
排版发布丨张艾萱
内容审核丨吴叶青
责任编辑丨于露露
END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