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风采】吕冬青:心怀善良,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8月19日,浙江省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在杭州举行,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吕冬青作为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先进典型,荣获“2023年浙江省医师协会优秀医师”称号。
从医30年,她将自己的青春年岁和赤诚之心全部奉献给了事业。她的“仁心”存在于同行医护的眼里,更存在于患者所感受的点点滴滴里。
她是逆行而上的英雄,在抗疫战场上守住了“病人零死亡,医者零感染”的堡垒;
她是仁心仁术的医者,在生死鬼门关与病魔抢夺生命;
她也是台州肺癌诊疗领域的领先人,不懈探索,挽救了无数肺癌患者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
医者仁心:废寝忘食护患者周全
见到吕冬青,已是下午2点半,还未吃午饭的她仍被患者与家属围得水泄不通。“吕医生,我家这位的治疗方案是什么?”“医生,我还需要做气管镜吗?”
一声声患者的咨询在办公室此起彼伏,就连短暂的采访也是记者排队争取而来。
直到咨询结束,吕冬青才悠悠飘来一句“又忘记吃饭了”。而此时,她又要奔赴下午的门诊。
如此的工作状态对吕冬青来说是常态,“患者第一”是她所一贯奉行的宗旨。在门诊,她绝不允许任何一个患者白跑一趟。吕冬青会在门诊当天一直加号,直至所有患者都看上病。
自己不吃不喝,也不管不顾了。往往到晚上9点、10点,才进食半份早餐也是常有的事。“其实很多医生都是这样的状态,也并不稀奇”,吕冬青笑笑说。
“她的专家门诊挂号费是上百元,如果遇到不是很复杂的病例,就会主动帮患者转到普通门诊”,呼吸内科医生周灵仁说。为了节省患者就医花费,她习惯性站在患者角度考虑。
只要吕冬青在医院,一有空就会去病房转转。病情有没有进展?用药是否有效?下一步如何治疗?这些问题在她脑海里反复琢磨。
“住院患者她都会关心,时不时问问人家感觉怎么样”,呼吸内科许婉婷说。
真心,会换来真心。吕冬青的敬业和仁心,患者也都一一看在眼里。当她在门诊顾不上吃饭时,时常会有患者帮她打好饭,叮嘱她多爱惜身体,甚至有患者特意从家里煲好了鸡汤给她送过去。其中的心意尽在不言中,吕冬青和患者几乎处成了“朋友”。
呕心沥血:为肺癌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为免去患者四处求医的舟车劳顿之苦,她一头扎进了肺癌诊疗质量提升工作中。
近年来,她牵头成立了台州市内首家肺癌MDT门诊,成立浙江省首家肺癌一体化诊疗中心,成立台州市抗癌协会,并以领衔人身份成立台州市名医工作室。
为了给百姓争取更好的医疗资源,她不断探索前沿技术,在全国率先开展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临床研究,为肺癌患者提供国际先进药物。
目前,吕冬青牵头的呼吸专业组共承接100多项肺癌临床试验,吸引了来自宁波、温州、山东、山西、江西等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患者入组。
坚定不移:从医的信念源于“被需要”
付出,总有回报。
然而对吕冬青来说,这回报不是财富、地位或是荣誉,而是“被需要”的价值感。“财富,其他职业也可以实现,但是‘被需要’的价值感是医者所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当急危重症的病人迫切需要我,那一刻我觉得很值得”,吕冬青说。
她的努力,换来的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也是一个个家庭重拾希望。
临海有名耄耋老人,80多岁时确诊了肺癌晚期,经过吕冬青的治疗和调理,今已95岁高龄,仍身体健康,与家人其乐融融。也许,这就是吕冬青口中所说的“被需要”感。
临床与科研的多重工作充斥着吕冬青的每一天。为了处理好一件件事情,她白天依靠2杯咖啡振奋精神,而到了夜晚,则需要服用药物才能入眠。
唯有热爱,才能抵岁月漫长。当谈及从事医师职业最重要的内核是什么,她毫不犹豫脱口而出,是“善良”。
“刚开始可能只是为了一份工作,但是时间久了会发现,只有心怀善良和热爱,才能在这条道路上坚定走下去,并且走得更高,行得更远”,吕冬青说。
据悉,吕冬青已入选2023年杭州亚运会火炬手,将代表着医疗领域的卓越力量,在亚运场上传递仁心仁术、不畏艰险的医者精神。
供稿 | 肖佳琦
编辑 | 肖佳琦
责编 | 方永乐
审核 | 吴践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