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12岁儿童横纹肌肉瘤3例
病例一:病史摘要
女性,4岁,发现左侧下颌区软组织肿块2月余,增长速度较快。
PET/CT检查影像
PET/CT诊断
左侧下颌区巨大团块状软组织病变,大小约6.6cmX5.8cmX 6.1cm,向上达左侧颞下窝,向下达下颌前联合,向内压迫下咽致咽腔狭窄,向外达皮下脂肪间隙,边缘见高密度影,左侧下颌呈溶骨性骨质破坏,肿块内密度不均,以软组织呈为主,并可见坏死区及钙化灶,FDG代谢不均匀增高,SUV最大值为4.5,多考虑为恶性肿瘤,横纹肌肉瘤可能性大。
病例二:病史摘要
男性,7岁,发现左上壁软组织肿块2月余。
PET/CT检查影像
PET/CT诊断
1.左上臂肌肉及肌间隙内巨大团块状软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大小约5.9cmX5.0cm×11.0cm,密度不均,其中可见少许坏死组织,病灶累及肱骨肌、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肌群并与之分界不清,边界模糊,相邻血管受压受推移,相邻脑骨骨皮质完整,尚未见明显骨质破坏,FDG代谢明显异常增高,SUV最大值为5.8,考虑为恶性病变,横纹肌肉瘤可能性大。
2.左侧上臂肿物近远端肌肉闻隙、左侧腋窝及左前胸壁肌肉间隙内见多发肿大淋巴告,最大截面约2.0cmX 1.4cm,边界模糊,FDG代谢异常增高,SUV最大值为5.1,考虑为多发淋巴结转移。
病例三:病史摘要
男性,12岁,发现背部包块8月余,渐进性增大。
PET/CT检查影像
PET/CT诊断
胸10-腰2水平椎体右侧巨大软组织肿块,大小约10.1cmX7.8cmX 10.9cm,以累右侧背肋肌、竖脊肌、背最长肌、肋间肌肉及背阔肌为主,密度欠均匀,其内内散在碎骨片及钙化灶,边界模糊不清,肿块向上累及至隔肌,FDG代谢明显异常增高,SUV最大值为4.8,考虑为横纹肌肉瘤,病灶突破膈肌并右侧大量胸水,右侧肾上腺及肝脏受压改变。 病理 以上3例患者通过手术或者穿刺活检证实为横纹肌肉瘤。
讨论
01、横纹肌肉瘤
1.横纹肌肉瘤( rhabdomyosarcoma,RMS) 起源于具有向横纹肌细胞分化潜能的原始间叶细胞的恶性肿瘤,居儿童颅外实体肿瘤的第 3 位,仅次于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 RMS的发病高峰在 6 岁之前和青春期中期,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以头颈部、泌尿生殖道最常见,其次为四肢躯干、腹膜后和胆道等部位。 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公布的软组织与骨肿瘤分类将横纹肌肉瘤分为胚胎型、腺泡型、梭形细胞型/硬化型及多形型 4 型,其中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常见。
02、影像学诊断方法
(1)超声
超声作为一种常规检查,被用于儿童局部软组织肿块、区域淋巴结的初步评估和随访监测,是评估儿童睾丸旁 RMS 的首选成像方式。RMS 的超声声像图无特异性,表现为不均匀低至中等回声,出血、钙化罕见,肿瘤血流信号丰富。超声提供的信息有限,约15%的RMS患儿在诊断时已有远处转移,因此,CT和MRI对原发部位及播散病变的进一步成像至关重要。
(2)CT和MRI
a.常规CT和MRI MRI是评价RMS局部浸润和区域淋巴结肿大的首选成像方法,而CT检测RMS的骨质破坏和肺转移更敏感,两者为RMS的临床分期和治疗提供了更全面的影像信息。RMS在CT上,相比肌肉呈等低密度,主要其富含黏液成分所致,增强扫描可见较多肿瘤血管,出血、坏死及钙化罕见 ;在MRI图 像上 ,T1WI 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可出现血管流空效应,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RMS具有一定的强化特征,如动脉期围血管现象、周边强化为主、延迟期渐进性强化,发生于空腔脏器的葡萄状eRMS常呈环线状、葡萄簇样强化。不同病理亚型RMS的CT和MRI表现无显著性差异。 b. DWI DWI是目前唯一能够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无创方法。由于RMS 具有恶性度高、增殖迅速、细胞密度高等特点,限制了水分子扩散,病灶在DWI呈高信号,在ADC图上呈低信号,其ADC值显著降低,RMS平均ADC值(0.78~1.21)×10- 3mm2/s。 C.动态对比增强 MRI 屈昭慧等报道的13例儿童RMS的TIC均呈Ⅰ型(流入型),表示持续渐进性强化,这种曲线特征可能是RMS的诊断依据之一。 魏立豪等报道15例儿童RMS的TIC呈Ⅱ型(速升平台型)、2 例呈Ⅲ型(流出型),提示恶性肿瘤。 Jastrzebska等研究发现,儿童RMS和其他侵袭性软组织肿瘤放疗后3周 TIC呈速升平台型,T2WI呈高信号,怀疑肿瘤复发;放疗后3~12个月的慢性期病灶TIC呈缓慢上升,呈典型良性病变,提示DCE-MRI可区分RMS放疗后早期炎症反应和复发。
(3)PET-CT和PET-MR
PET-CT和PET-MR是结合了代谢和解剖成像的功能性成像方式,可检测和追踪肿瘤的代谢活性。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是肿瘤摄取18F- FDG最常用的半定量指标。在检出淋巴结受累和远处转移方面,PET-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提高了儿童RMS分期的准确率;约4%的RMS以播散灶存在,PET-CT可检测其原发灶,也可用于检测骨髓受累情况。PET-CT评价RMS预后亦有一定价值,Baum等研究显示在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显著差异的2组RMS间,病灶SUVmax/SUV肝脏 > 4.6是RMS预后不良的因素。
周会等研究胚胎型RMS与其他病理类型RMS、儿童RMS与成人RMS在 PET/CT上的表现,未发现不同分组之间有显著差别。儿童组胚胎型RMS 较成人组多见,成人组远处转移发生率大于儿童组。PET/CT可以较好地反映患者病灶分布范围及其代谢活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