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动态】PET/CT系列病例分享(二十八)
为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给患者提供全程、精准、优质的医疗服务,我院核医学科梳理典型病例,以“病例分享”形式定期进行推送,旨在总结和积累诊疗经验,拓宽临床医生尤其是青年医生的诊疗思路。
01病例回顾
患者男,36岁,于10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困难,伴尿线细,有尿频、尿急、尿不尽感,夜尿1-2次/天,偶伴腰痛,无肉眼血尿,无发热,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尿潴留,曾入院行导尿术,并予以抗感染治疗,患者仍自觉排尿困难。3天前患者饮酒后再次出现尿潴留,急诊查泌尿系彩超提示:前列腺体积增大(54×34×55mm),包膜完整,内部回声欠均匀,血流信号未见明显异常。
02前列腺MRI检查
前列腺中央腺区左侧部软组织团块影并向外突出,大小约为8.2×6.8cm(轴位),信号不均匀,T1WI上呈等信号为主,其内可见片状高信号区,T2WI上呈稍高信号为主,其内可见片状低信号及高信号影,DWI上以高信号为主,外周带左侧部及左侧精囊显示受压。外周带信号未见明显异常。双侧精囊T2WI信号略减低。盆腔内未见明显增大的淋巴结影。考虑前列腺恶性肿瘤性病变,不除外局部出血,建议增强扫描(图1、2)。PSA及男性肿标(-);尿潜血、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近期体重减轻约3kg,余无特殊。为进一步评估局部及全身情况,来核医学科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
图1
图2
03PET-CT检查所见
前列腺增大,形态不规则,密度欠均匀,CT值19-37Hu,大小约70.3mm×84.6mm×86.7mm,邻近结构呈受压改变,邻近精囊腺、膀胱壁及直肠壁与其分界不清,PET显像可见不均匀放射性浓聚,SUVmax8.8。腹腔内腹膜后、双侧髂脉区及腹股沟可见多发小结节,短径均小于10mm,PET显像未见明显放射性浓聚。
04检查意见
1.前列腺肿物,PET显像可见不均匀放射性浓聚,考虑为肉瘤可能性大,可疑邻近精囊腺、膀胱壁及直肠壁受累;
2.腹腔内腹膜后、双侧髂脉区及腹股沟多发小结节,PET显像未见明显放射性浓聚,观察。
05病理结果
(前列腺穿刺活检)梭形细胞肿瘤,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考虑前列腺特异性间质肉瘤。免疫组化结果:CKpan(-),Vimentin(+),S100(-),HMB45(-),CD34(+),PR(+++),Ki67(约20%+),SMA(-),Desmin(-),CD117(-),CD99(+),Bcl2(+),STAT6(-),Myogenin(-),Dog-1(-),β-catenin(膜+)。
06病例及相关知识解析
前列腺肉瘤极为罕见,恶性程度高,占前列腺恶性肿瘤的0.1-0.2%,好发于青少年,儿童约30%,青少年约40%,40岁以上约30%[1]。前列腺肉瘤发生于生殖束的中胚层,大多起源于间叶细胞,存在多种组织学亚型,病理类型包括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梭形细胞肉瘤,神经源性肉瘤,粘液肉瘤等,其中以横纹肌肉瘤(42%)以及平滑肌肉瘤(25%)最常见[2]。其发病原因不清,可能与胚胎发育、发育畸形、炎症或创伤等有关。前列腺肉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复发率很高,转移较常见,常见的转移部位包括肺、骨、淋巴结和大脑,不太常见的转移部位为皮肤、肝脏、腹膜、肾上腺、胸膜和肾脏等[3]。临床表现不典型,多发生于病变局部浸润或转移之后,可有进行性排尿困难、感染、尿频、尿急、下腹坠胀、尿血及精血等表现,大多数患者PSA结果正常。
MRI影像表现主要为前列腺区较大软组织肿块,正常前列腺形态变形、消失,T1WI呈略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T2WI呈以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其内可见小片状出血、囊变或坏死区,T2WI序列可见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周边似可见低信号包膜,病灶边界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前列腺肉瘤鉴别诊断包括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以及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主要开始于围绕尿道精阜部位的腺体,及移行带中央带腺体组织,外周带受压变薄,内外腺清晰可辨并可见明显假包膜,前列腺形态比较规整。前列腺质硬,症状进行性加重,MRI表现为前列腺弥漫性增大,边缘光滑锐利,前列腺包膜完整。前列腺炎: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病变,大多采取保守治疗,MRI表现为前列腺信号不均匀,边界模糊不清,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炎相对而言,与前列腺肉瘤较好鉴别。前列腺癌:早期无症状,晚期出现下尿道症状,PSA可见明显增高,MRI表现为局灶性异常信号,多发生于外周带,前列腺整体增大不明显。
综上,如有以下情况者应怀疑原发前列腺肉瘤可能:
①青少年患者前列腺区出现较大实性肿块;
②MRI扫描前列腺区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侵犯或推挤邻近前列腺组织、精囊腺或膀胱;肿瘤边缘清晰,信号不均匀,内可见小片状出血、坏死区,增强后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③伴会阴部疼痛、坠涨感,无发热,血PSA不高。本病例患者为36岁男性,PSA不高,MRI提示前列腺区可见大肿块,轮廓不规则,周围可见包膜,可疑局部伴出血。PET-CT表现为前列腺区肿块呈不均匀放射性浓聚,未见转移病灶,结合以上,符合原发前列腺肉瘤表现。
各文献对于报道前列腺肉瘤生存率不尽相同,但其进展快、转移早、病死率高、晚期预后极差,大多数患者生存期极短,超过一半的患者在24个月内死亡。由于该病罕见,相关研究少,目前没有统一治疗方案,部分研究认为先以新辅助化、放疗来缩小肿瘤,再手术切除为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1]。
参考文献:
[1] Ding B, Zhang Y, Hu W, et al. Adult primary prostate sarcoma: 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and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ases. Asian J Surg. 2021;44(1):247-253. doi:10.1016/j.asjsur.2020.06.004
[2] Oldan JD, Chin BB. FDG PET/CT Imaging of Prostate Carcinosarcoma. Clin Nucl Med. 2016; 41(8):629-631. doi:10.1097/RLU.0000000000001250
[3] Pace G, Pomante R, Vicentini C. Sarcoma of prostate: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rch Ital Urol Androl. 2010;82(2):105-108.
来源 | 核医学科
编辑丨党委宣传科
审核 | 董华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