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线|内瘘穿刺进针速度,宜快点还是慢点呢?(抛砖引玉)
扎针速度
上面视频看到,穿刺进针的速度显而易见,是比较慢的。有的护士或肾友喜欢快速进针,缩短了进针时间,认为这样可以减轻疼痛;有的护士,喜欢进针速度慢,这样有把握且更容易穿刺成功...各有各的说法,到底进针速度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呢?
开始学习之前,欢迎大家做答下面的选择题:
01内瘘穿刺产生的疼痛
穿刺时产生疼痛的主要原因是穿刺针对血管壁和真皮的直接创伤,刺激机体的痛觉感受器,使神经末梢产生疼痛,其刺激强度越大,疼痛越明显。
研究[1]中,指出:疼痛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其评估主要来自患者自述。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痛觉强度评定方法,能够简便、有效地测量疼痛强度。有研究结果显示,其疼痛程度为(3.12±1.65)分,疼痛持续时间1~60秒,平均3秒。提示大部分患者的疼痛程度较轻,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仍有部分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重,持续时间较长(疼痛程度最重者为8分,持续时间最长者为1分钟)。尽管有人认为AVF穿刺疼痛不属于慢性疼痛,但这种穿刺疼痛长期间断存在,对一部分患者甚至造成长期困扰,带来很多不利影响,需要引起关注。
02内瘘穿刺速度,慢速还是快速为好?
研究[2]中,进行了慢速穿刺(“实验组”根据血管充盈情况由穿刺护士选择性地选用止血带,再用左手拇指反方向绷紧皮肤,针头斜面向上,针头与皮肤呈20~30°进针,先较快进入皮肤后再缓慢进针,动作轻柔,力度适中,见有回血或有血管突破感后沿血管走行方向再平行进针少许,平均(1.48±0.39)s)与快速穿刺(“对照组”内瘘针在穿过皮肤、血管及平行进入血管三部分一气呵成,动作较重,力度较大,平均(0.77±0.26)s)对穿刺疼痛与穿刺成功率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见下图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来说,透析3次/周,每次要穿刺动静脉各1针,认真落实绳梯式内瘘穿刺法固然重要,但不可避免地出现局部血管反复穿刺。由于近瘘口侧压力大,压迫止血时易导致局部渗血,造成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反复穿刺亦会使穿刺局部疤痕组织形成,血管壁增厚。
如果进针快,势必进针力度要增大,如果用力过猛,极易穿透血管下壁,对患者造成无谓的伤害。
在创伤的刺激下,引起组织内释放5-羟色胺、组胺,导致疼痛物质作用血管和皮肤上的神经末梢,迅速传入神经中枢,产生痛觉。
影响疼痛的因素包括情绪和心理反应,如果护士曾经因进针快、力度掌握不佳,导致内瘘穿刺失败,在下一次给同一位患者穿刺时,患者就会出现紧张的心理,从而降低了痛阈,在接受穿刺时就愈发感觉疼痛。
研究[3]中,优化组合穿刺法中,穿刺速度加快,动作轻快冲击式地穿刺可以减轻穿刺疼痛。
在《透析手册》[4]中,“新瘘穿刺”章节描述如下:“慢慢地以25°倾斜进针,在看到回血时,平行于皮肤进针,慢慢进入血管”。
研究[5],建议采用慢的传统方法,在穿透过程中要做到力量适中,力度柔软,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以及提高内瘘穿刺的成功率,而且可以获得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改善护患关系。
上面两个研究,动作的轻柔、力度适宜,提高穿刺成功率是不是重点呢?若是,慢速穿刺还是比较有优势的。
小编抛砖引玉,期待您的留言区互动!
小编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做的呢?
可根据患者的血管实际情况,详细评估后,若比较粗直,选择快速进针也是一种选择,虽然没有形成科研数据,从患者的主管感受来说也是比较满意的。但对于把握性较差的血管,慢速穿刺也是首选,可以实现试探性穿刺。无论哪种进针速度,终点事件是提高穿刺成功率,若同时可以考虑患者的舒适度的问题,必将是更好的结局。
穿刺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技术稳准狠配合艺术细致轻柔,或许会更完美!
参考
[1]朱冠梅. 内瘘穿刺速度对疼痛和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2):97-98. [2]刘晓辉,单岩,时秋英.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研究现状[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1045-1047. [3]刘玲玲,黄薇,苏春燕. 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研究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2015,15(09):1145-1148. [4]《透析手册》(李寒主译) [5]汤琼. 内瘘穿刺速度对疼痛和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 人人健康,2019,(24):61-62.
以上不作为医学建议,具体事宜还需要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
END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