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培生骨穿操作失误致4岁女童死亡?这个锅谁背?
近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陷入一起令人悲痛的医疗事故:一名4岁女童在接受治疗期间因骨髓穿刺术失误,导致她不幸离世。
这一悲剧的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起初我并没有注意这件事的舆论,后来刷到“看法视频”视频号,看到醒目的标题:规培生,操作失误,扎破心脏,死亡!等字眼后,不禁让人愤怒,又是一条可以吸流量的视频,让不明所以的人又开始吐槽、喊打当下医院,在近期医疗反腐敏感的话题上,犹如伤口撒盐,树立了医院和民众的对立,加重了矛盾。
看视频下的留言,如此“互动”结局,很显然得到了某些媒体的预期效果。
但是到底事件经过如何?有没有经过深入的分析,目前没有看到,但通过各方零星的资料,现整理出来如下经过,但也不敢保证一定是准确的,希望知情者底部留言发表看法。
Part 1 事件经过
2022年12月底,刘先生4岁的女儿一直发烧,便带到厦门某医院检查,住院二十多天后,孩子恢复正常后出院。2023年3月,再次带女儿到医院去复查,发现血常规异常,但未进一步检查找寻原因。
直到3月13日,刘先生带孩子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复查,最后不幸的是,孩子被诊断出白血病。此后,便在该院进行治疗,医生告知他们治疗总共需十三阶段。第一阶段,他们共接受为期47天的治疗,出院5天后,又到医院进行为期14天的第二个阶段治疗。
两阶段治疗结束后,医生看到女儿恢复情况,认为血象都正常,告知已经好了95%,之后的治疗,便是巩固治疗为主。
5月14日,按主治医师嘱咐,刘先生带孩子去医院做第三个阶段治疗,5月15日上午,为评估化疗疗效,按照医生要求,要给女儿做骨髓穿刺术。
然而,刘先生事后回忆:孩子进去操作间十多分钟后,只听得操作间中突然嚎叫了一声,过没多久就无声响。接着就是一大拨护士从另外一个门冲进操作间,他们也跟着冲进去,只见孩子脸色苍白,全身发凉,甚至大小便失禁。最后在操作间行CPR近40分钟后,抢救无效宣布死亡。
Part 2 死因?责任划分?
对于这样的突出其来的事故,对这个家庭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刘先生一直认为,当时在操作间做穿刺的并非主管医生,而是交给了规培生去做。第一个规培生扎到心壁,位置不对;接着第二个规培生接着继续穿刺,又扎到心包,位置距离实际位置偏差十几公分。(患方这样的说辞并无法考证,具体经过只有当事医生知道。)
针对刘先生关于“规培生操作失误扎破心脏导致女童死亡”的说法,院方表示否认,手术是有操作资质的医务人员操作。
既然各执一词,那就尸体解剖了,为各方讨回公道。毕竟医疗本身就是有风险的,医生如果规范操作出现并发症等意外,就直接一棍打死,那谁来学医?女孩死因不明,是疾病本身所致还是抢救不当,那就医疗鉴定。
5月18日,在多部门的调解下,医院以及家属方委托福建南天鉴定有限公司司法鉴定所进行尸检。
尸检结果:心包填塞压迫心脏合并呼吸受限和失血。
最终的鉴定意见: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为刘某某(刘先生女儿)的诊疗过程中存在过错,该过错与刘某某的损害后果(死亡)存在因果关系,过错系主要原因,其医疗过错在损害后果(死亡)中的原因大小(参与度)在56%~95%之间。(网友及家属对这样的结果是不满意的。)
骨穿指的就是骨髓穿刺,是临床一种比较常用的医疗诊断技术,经常用于诊断一些血液系统疾病。骨穿也是临床四大穿刺之一,骨髓穿刺虽为有创性检查,但因操作简单、骨髓液抽取少、病人痛苦小,故对机体无大的损害,相较胸穿、腰穿等,风险较小。
骨髓穿刺有特定的部位,经常选择骨盆的髂后上棘或髂前上棘,主要是因为这个部位周围没有大血管以及神经主干,安全性比较高。
儿童为什么会选择胸骨呢,因为胸骨部位的骨髓相对比较丰富,穿刺的过程当中容易获取标本,从而会增加穿刺的成功率。还可以选择胫骨,脊椎棘突等穿刺。根据年纪、配合程度及病情来决定。
2岁以下选择胫骨居多,2岁以上可以选择胸骨,但是胸骨后有大血管和心脏,哭闹不合作或局部有皮肤感染者禁用胸骨穿刺。
刚刚也说了,骨穿一般是没有风险的,但是胸骨位置穿刺,如果用力过猛穿透了胸骨板,损伤到胸骨后的血管或心脏,则会发生致命性风险。
临床有创操作都存在风险,不然为什么要签知情同意书,那上面的每一条并发症都是血的教训。既然有风险,医务人员应该要具备操作带来的风险相应的处理能力。
说到规培生,可以是本科,研究生,博士,他们毕业后都有考核,规培期间医院有再次培训,执业医师考试技能考也是必考项目之一,都已经是基本操作技能,带教也不会傻到让没有资质的人去操作,出了事自己吃官司。或许夏大一院的骨穿之前一直都是高年资规培生在做,操作到现在也没有意外,对于突出起来的意外有些不知所措。
但是规培生的身份毕竟是学习身份,有带教老师,带教有责任,不能因为一位已经操作很OK的规培生就缺少监督,出了临床事故,带教、科主任必须要承担主要责任,而不应由规培生来全部承担。
穿刺到心脏,医院肯定有错,作为老牌医院,在胸骨穿刺的操作中,应该能想到这最致命的风险,心包填塞压迫,是可以抢救的,一般不会死,为什么一直CPR40分钟,没有采取其它措施?
悲剧已经发生,但是我们要吸取教训,不能再让悲剧再上演。
有不少媒体和稀泥,类似的报道:
1.遇到庸医那真是一辈子的悲痛,明明很危险的操作,却交给不熟练的规培生练手,发生医疗事故,竟然毫无忏悔;
2.已经快走出病魔的控制了,没想到遇到2个庸医,骨髓穿刺虽然有风险,但是绝不是能扎破心脏的风险,让规培生练手,结果却毁了一个家,好好一个孩子因为庸医身亡。
把规培生=庸医,是社会的可悲。国家大力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就是在培养一个个合格的医生,保障民众的健康么。医疗就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如果只是因为一个风险否定医生,那才是可悲;就像死于车祸的人,极力抵制汽车的生产;如果不给规培生、年轻医生成长的机会,他们怎么能成长为合格的医生呢?任何操作/手术都是一个实践过程,必须通过实践积累经验,社会也要接受所带来的风险,而不是让医生独自承担。
但是话说回来,毕竟是一条生命,操作不当所致,既然悲剧已经发生,那就尽可能选择一个合理的方式解决,最大程度减少双方的身心伤害。
对于规培生在临床上操作导致的医疗事故,到底谁来承担?这是一个敏感话题 ,正或许因为怕担责,很多带教并不会放手,导致有不少规培生吐槽在规培期间就是打打饭拿快递跑跑腿。或许我们应该思考规培生培养模式了吧,如何去完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