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媒体之声 | 在手术台上与机器人完美“共舞”

2023-08-22 16:18   上海市肺科医院

谈及未来,赵德平充满期待,今年医院引进的一台国产机器人也将有望投入使用,更多的青年医生将加入到手术队伍中来。未来的道路上,这种“医生+机器人”手术模式的结合必将造福更多的患者。

编者按  

他们在手术台与机器人“共舞”,在追求医疗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让医学变得更有温度;他们接力援滇长跑,让青春在高原绽放;他们活跃在远郊社区医院,当好居民“健康守门人”,用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

2023年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记者走近这群青年医生,聆听他们不平凡的青春医路故事。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与奋斗,时刻守护着人民健康,也书写着青春最美好的样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郭容/图、视频

稳坐控制台,目视裸眼3D显示屏,脚踩“离合”,手戴“指套”,作为这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主刀医生,胡学飞不时动着手指,几米外的手术台上,手术机器人便舞动着机械臂,切割、移动、捏夹……与他发出的操作指令同步,深入人体内部进行着手术操作。

在上海市肺科医院,这样的手术场景早已成为很多青年医生工作的常态。医学在不断进步,为了让更多患者受益,这群青年医师始终在奔跑。

今年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记者走近了这群青年医生,聆听他们不平凡的青春医路故事。

3691692659655869

与机器人“共舞” 

上午10点,肺科医院一号楼2楼的手术室内,一切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只听见机械的转动声以及监测仪规律的“滴滴”声。主刀医生胡学飞正坐在手术室的机器人控制台上,“指挥”机器人在病人的体内灵活转动机械臂。

不久前,40岁出头的肺癌患者张先生找到了胡学飞团队求医治疗。“肿瘤位置不大好”这一检查结果让家人忧心不已。了解患者的病情后,团队为张先生量身定制出了一套手术方案,那就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手术中,只在患者身上打了两个小孔,分别为8毫米和3厘米的直径,一个是操作孔,另一个是视野孔。只见胡学飞熟练操控设备,机器人手臂灵活转动,很快就实现了病灶切除、缝合等一系列操作,成功将患者肺部的病灶切除。直至肿瘤组织被机器人手臂放入特制标本袋,胡学飞和台上的助手才深深呼了一口气。

从第一次独立操作达芬奇机器人,到如今每月都要进行约15台手术,1984年出生的青年胸外科专家胡学飞称,“经历了从当初的忐忑不安到现在的从容”。说起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优势,胡学飞告诉记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手臂模拟了人的手臂,但是它的旋转角度能达到540°,比胸腔镜,甚至比我们的手更灵活。机器人还具有放大10-15倍高清三维视野的特点,能清晰地看到人体内细微的组织结构。这些都意味着,不仅对患者的创伤更小、使其术后恢复更快,而且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了术后的并发症。”

周五,是胡学飞的固定达芬奇手术日。手术从上午8点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就不一定了。有时候是晚上六七点,手术多的时候,可能一直持续到凌晨。在胡学飞看来,机器人手术能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靠团队成员披星戴月,更靠医院整体的实力支撑和通力合作。

69281692659656099

做有温度的医生

胡学飞所说的团队成员,包括手术过程中的助手。事实上,当主刀医生稳稳地操纵着手术台上的达芬奇机器人时,手术台上助手医生的作用同样极其关键。通常情况下,对助手的要求必须达到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

肺科医院胸外科医生郑卉就是其中一位达芬奇手术助手,整个手术过程中,他需要细心观察着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手术进程,“虽然没有直接在操纵机器人,但手术中我需要随时配合主刀医生完成操作,不能疏忽任何细节。”郑卉心中有条准则,那就是:“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对待他们,必须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

“医疗科技在不断进步,从最初跟跑,到如今我们的手术技术、临床科研都有大幅提升,甚至在某些领域领跑。这与无数医学前辈的接续努力、开拓奋斗密不可分。”郑卉说,作为医学青年一代,不仅仅要追求技术上的最好,更要意识到肩膀上承担的沉甸甸的责任。没有丝毫松懈的理由,唯有加倍努力才能对得起这个美好的时代。

机器人是冰冷的,然而这群青年医生给人的感觉却始终温暖。在他们看来,医学不只是技术,更要有温度。他们在医生、教师、临床医学科学家三种身份之间切换,需要时刻保持充沛的体力。

“一个好的外科医生,绝不是流水线上的‘开刀匠’,新的技术可以让我们做更好的医生。”在前期扎实的专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每次手术前胡学飞都会反复推演,保证每一个环节都精准到位。他经常和团队成员分享:“不能只关注人的‘病’,更要关注病的‘人’。要做有温度的医生,多跟患者交流互动,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在郑卉的电脑里保存着很多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的随访资料。从病人的家族病史、病情要点到心理状态等,他全部做了详尽的记录,为的是能根据每个人的情况量身定做适当的治疗或者随访方案。

30501692659656193

始终奔跑的青年医师    

心在哪里,哪里就有阳光。医学在进步,而这群青年医师,始终在奔跑。

如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尤其在泌尿外科、妇科等领域,达芬奇早就刷新了病人对微创手术的认知。在肺科医院,一共有五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团队,每组由三位医生以及护士组成。从周一至周五,每天由一组团队负责当天的机器人手术。

但是,这台新设备刚刚进入肺科医院胸外科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仅病人质疑,就连一些胸外科的资深医生,都是持怀疑态度的。

刚刚引入新设备时,科室主任在科室工作群里发布了“招募令”,愿意去培训机器人手术的医生可以向他报名,经过培训持证上岗后,就可以在医院里开展机器人手术了。尴尬的是,群里一片寂静。

不久后,胸外科主任医师赵德平报名了,他成为了医院内首批开展达芬奇手术的医生之一。此后,又陆续有医生报名。“现在,医院已经常规开展达芬奇手术,由于设备有限,甚至还需要医生们排班才能手术,每个月团队总计开展约100台机器人手术。”作为手术机器人团队负责人,赵德平信心满满。

“科技改变外科发展史,这要求我们不能停下脚步,要随时学习掌握最新技能,而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代表了当今世界外科手术的最高水平,团队必须掌握这种新技术,对患者来说也有了更多选择。”赵德平告诉记者,网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借助于机器人,甚至可以给异地的病人做手术。这意味着,未来除了大城市的居民,一些偏远地区的人也将有机会享受到发达地区的高质量医疗。不用长途跋涉到省会城市治病,专家名医的会诊、治疗等都可能远程完成,真正地做到“飞刀于千里之外”。

谈及未来,赵德平充满期待,今年医院引进的一台国产机器人也将有望投入使用,更多的青年医生将加入到手术队伍中来。未来的道路上,这种“医生+机器人”手术模式的结合必将造福更多的患者。

文章来源:青年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达芬奇机器人,肺科医院,机器人,胡学飞,胸外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