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报道:优质创新获佳绩,传承发展赢未来
《南国早报》报道版面
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为表彰在医院高质量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8月17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表彰从医三十年“医路芳华”奖、“最佳手术能手”奖、“CMI(技术难度)能手”奖、“互联网+医疗服务十佳医师”、优秀总住院医师、优秀质管员、优秀住培医师、牵头制订指南共识人员和“抗疫先锋”等。
追求卓越、驰而不息。近年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绩亮眼,2021年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级A+,位列全国第43位,CMI全国第14位,长期位列复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华南前三。这些成绩是每位一附院人日夜战斗的缩影,是每位一附院人大医为民的“勋章”。
质量为本,注重内涵建设
2023年开年首会聚焦强化基础医疗质量。
与往年相比,今年表彰的优秀质管员、优秀住培医师是新增奖项。科室质量管理员看似不起眼,却是医院质量管理组织架构上的关键一环,是协助科室高效完成质量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夯实科室质量基础、提升医院整体医疗质量安全功不可没。今年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工作十周年,“住培”是临床医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2022年,200多名住培学员跟随医院奋战在临床一线、决战“疫情”,在新赛道上跑出了青春风采和耀眼成绩。
“如果一家医院没有医疗质量安全就没办法生存发展,就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陈俊强表示,医疗质量安全是医院的生命线,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也是公立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医院今年的年度工作主题为“凝心聚力,聚焦内涵,稳中求进,高位发展”,就是要把夯实基础医疗质量摆在第一位,注重内涵,以更高的追求行稳致远。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终坚持质量为本,通过“大质控”MDT协同发力,以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为抓手,推进工作考核化、考核绩效化、反馈多元化,紧扣医疗核心制度执行落实、合理用药、耗材考评、不良事件、病历内涵质量等关键环节,有力强化了基础-环节-终末医疗质量安全。在手术方面,通过修订完善手术、介入技术分级目录,实施手术分级管理动态督查、信息化管理,规范手术管理流程等手段,实现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控制良好。同时,严格落实单病种质量管理,将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医院实现了多年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连续下降。
深挖潜能,聚焦疑难危重症
在此次表彰中,有四级手术、达芬奇手术、介入手术等各类手术的“最佳手术能手”奖,以及衡量疑难程度的“CMI能手”奖。CMI是用于衡量医院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和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指标,是DRG医疗质量维度的关键指标,代表着诊疗病例的技术难度及收治疑难重症的能力。
陈俊强说:“未来医院之间的竞争关键点是高权重疾病组病例的争夺以及疑难危重症患者数量的提升。而这些争夺和提升的背后,离不开学科建设、优势病种的发掘和管理。”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医院发展的基石。从2018年起,医院就开启学科建设新布局:基于战略思维的学科建设。主要围绕“构建优势病种—战略学科—医疗中心建设体系”主线,构建定位明确、国家级+省级+厅级多维发展、层次分明的学科建设发展体系,推进学科建设向聚焦急危重症、外科微创化、内科医技化、医技分子化转型。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有计划有目标地扶持不同层次学科的发展。医院出台了《学科建设管理实施方案》,结合医院中长期发展目标分别制定品牌、优势和培育三类学科的建设规划,在院内最终遴选出6个品牌学科、6个优势学科、7个培育学科。这是医院在实施“学科强院”战略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医院首例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患儿“脱贫”出院。
二是调整病种结构,明确全院各科的优势病种、战略病种、科研病种。要求每个病区遴选3到5个体现学科能力和区位优势的优势病种作为重点收治病种,并不断运用科学管理工具分析,以数据为导向,持续引导科室动态调整病种。这主要基于医院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现状和社会需要开展,重点在地中海贫血、肝癌、鼻咽癌等方向发力。
智慧医疗,创新服务模式
目前,“互联网+医疗服务”打破了传统线下医疗的时空限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患者就医方式和就医体验,医疗服务正朝着更加便捷、高效、贴心的方向发展。
早在几年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不断迭代升级互联网医院,是广西首批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的医院,并迎头赶上智慧医疗发展的最初一波浪潮,现已更新至互联网医院3.0版,打造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在线门诊”,可靠、连贯、智能、随时;“上门护理”,形成覆盖广西的PICC导管维护网络体系;“云医联体”,将治疗模式突破空间限制,与基层医院开展远程实时监护、远程查房、远程培训带教等,使优质医疗同质化。
医院联合腾讯健康发布“融合•让就医更简单”,升级互联网医院3.0版本。
在医院提供的大平台上,活跃着一大批医护人员,通过一部手机,他们就能轻松跟患者建立联系。根据互联网医院诊疗数据首诊咨询完成人数、在线问诊完成人数、在线服务接诊效率、线上线下双向转化率等指标,医院综合评选出“互联网+医疗服务十佳医师”予以表彰,充分肯定大家的付出与努力。
陈俊强表示,线下实体医院大多对于互联网医院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但实际上互联网技术恰恰可以帮助很多实体医院突破困局,最终实现医护、患者双赢的局面。今年,互联网医院更是步入正轨、蓬勃发展,也证明了当初选择抢占互联网医院发展先机的正确性。
不仅智慧医疗凭借医院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电子病历、智能药柜、处方流转、无纸化报告、专病一体化门诊、跨境诊疗、智慧运营管理、智慧行政后勤等也在稳步推进。
传承发展,医教研协同并进
在表彰仪式上,既有荣获从医三十年“医路芳华”奖的资深医生,也有荣获优秀总住院医师、优秀住培医师的年轻医生。荣获从医三十年“医路芳华”奖、神经外科主任冯大勤有感而发:“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感谢医院长期对我的栽培,让我在临床一线,从一个低年资住院医师,一步步成为一名肩挑学科发展重担的带头人。”
“医学是精神、榜样、技术的教学相长和薪火相传。非常幸运,在我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便感受到了来自前辈老师们的‘传帮带’精神。是他们手把手教会我处置急诊病人,步步把关手术操作;是他们以身作则、严谨教学,他们所做的一切让我受益良多。”优秀总住院医师获得者、肝胆外科青年医生覃玮说。
大医大德,弦歌不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院一体”,在强化医疗硬实力的同时,始终聚力提升临床教学水平,扎实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加强教学品牌建设及教学成果培育,培养了一代代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医者。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医院在模拟医学方面深耕发力,建立以模拟教学为核心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全链条服务本科生、研究生,住、专培学员和全院医护人员,让模拟医学成为“医教协同”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以模拟教学为核心的系列平台和基地,完成每年7000多人的培训和教学工作。设置分层递进的模拟教学和培训体系,面向本科生着重早临床、多临床,培养临床思维和技能;面向研究生、住培生,强调反复训练,确保熟练操作;面向专培学员,注重加强练习成为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
临床医疗与医学科研同样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此,医院设置“指南针”奖,连续两年表彰牵头制订指南共识人员。陈俊强说,临床实践指南和专家共识作为临床实践的指导性文件,能够有效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是名副其实的医疗“指南针”。
医院始终将科研的精力聚焦于临床研究,加强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倾力打造各类临床/科研平台,扩建临床实验中心,扩容公共科研平台空间;设立院内四大类培育项目,以多层次资助体系覆盖各级医护人员,集中力量开展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技术攻关;对医务人员的科研考核指标不在发表了多少SCI论文,而是在于是否发布新技术、新方案、指南和共识;鼓励开展专利申请、鼓励进行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真正“用之于民”。
内容来源:宣传科 韦娜
编辑:韦娜
校对:谭凌宇
审核:蓝飞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