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 | 2012—2021年中国东南部地区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结核病患者特征及治疗转归分析
作者:周银发,李涛,林淑芳,陈代权,杜永成,陈江芬,陈堃,戴志松
第一作者及单位:周银发,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通信作者及单位:戴志松,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of co-infected tuberculosis patients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 Southeast China, 2012—2021
Zhou Yinfa,Li Tao,Lin Shufang,Chen Daiquan,Du Yongcheng,Chen Jiangfen, Chen Kun,Dai Zhisong.
BMC Infect Dis,2023, 23 (1): 528.
doi:10.1186/s12879-023-08501-8
PMID:37563552
背景
结核病(TB)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尽管有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结核病仍然对公共卫生构成严重的威胁。而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或处于艾滋病期(AIDS)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潜伏结核感染进展的危险因素,是结核病控制最严重的障碍之一。缺乏对合并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有效控制措施,可能导致结核病治疗的不良结果,包括死亡。为实现2035年终结结核流行目标,结核分枝杆菌/艾滋病毒双重感染(TB/HIV双重感染)控制作为结核病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通过结核病监测数据分析中国东南部福建省TB/HIV双重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结果及其相关因素。旨在引起对TB/HIV双重感染的关注,并为预防和控制TB/HIV双重感染提供基本证据。
方法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这是一项基于国家结核病监测系统数据的观察性研究。研究人群为2012—2021年在中国东南部福建省登记的结核病患者。患者的信息从系统中患者病案中获得。人口数据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年鉴》。
研究变量和定义
肺结核(PTB)和肺外结核(EPTB)均被纳入研究,其中结核性胸膜炎归为EPTB。TB/HIV双重感染患者指HIV阳性(包括已知或新确诊的HIV阳性)的结核病患者。病原学阳性的结核病患者指通过涂片镜检、快速分子检测或培养发现结核分枝杆菌证据的结核病患者。结核病阳性标本包括痰液、支气管灌洗液和胃抽吸液。根据《中国结核病预防控制技术规范》将抗结核治疗结果分为治愈、治疗完成、失败、死亡及失访(因不良反应而停止治疗治归为失访)。结核病成功治疗包括治愈和完成疗程,其余的转归结果为未成功治疗。转入耐多药或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RR-TB)治疗的患者从转归队列中删除,不纳入转归队列分析。
统计分析
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24.0软件。年龄为连续数据以均值和标准差(SD)展示,分类数据,如性别、年龄组、职业、户籍、病原学检查结果、HIV和TB的诊断时间先后、结核病发生部位和抗结核治疗史,以为频率(n)和百分比(%)展示。采用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来确定纳入分析的自变量和抗结核治疗转归结果之间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将单因素分析中P≤0.20的所有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了多元分析模型。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分别计算粗比值比(OR)和调整比值比(AOR),置信区间为95%(95%CI)。检验水准设为P<0.05。
结果
2012—2021年总体趋势
福建省登记的结核病患者数及发病率呈现稳步下降趋势。登记发病率从2012年的49.3/10万下降到2021年的32.4/10万(X2=2200.149, P<0.001)(表1)。其中,347例结核病患者为HIV阳性,虽然仅占结核病病例的0.22%,但在结核病患者中的占比从2012年的0.06%显著增加到2021年的0.40%(X2=99.939,P<0.001)(图1)。
图1 2012—2021年福建省登记的结核病发病率与结核病与TB/HIV双感患者占比年度分布
地理分布
福建省登记的TB/HIV双感患者和全部结核病患者的地理分布有所不同。登记的结核病患者数较多的是泉州市、福州市和南平市,然而TB/HIV双感患者占比最高的是南平市(0.65%)、龙岩市(0.33%)和福州市(0.23%)。全省9个设区市的TB/HIV双重感染患者数占比存在显著差异 (X2=132.339,P<0.001)(表2)。
社会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
347例TB/HIV双感患者中,男女比例为6.4:1;平均(标准差)年龄为45.8岁(15.3岁),最小13岁,最大 83岁,142例(40.9%)年龄在40~59岁之间;在职业方面,大多数患者为农民或工人,占51.6%(179)。本地户籍患者208例(59.9%),高于非本地户籍患者139例(40.1%)。258例患者(74.4%)在诊断结核病前已知HIV感染,89例(25.6%)在诊断结核病后才被诊断为HIV感染。335例(96.5%)没有抗结核治疗史,其余12例(3.5%)接受了不止一次的抗结核治疗。132例(38.0%)为病原学阳性。
结核病发生部位
根据结核病发生部位分类,290(83.6%)例为肺结核(PTB),10例(2.9%)被归类为肺外结核(EPTB),47例(13.5%)同时患有PTB和EPTB。57例EPTB患者(包括同时患有PTB的患者)中,44例(87.2%)在一个部位发现结核病病灶,13例(22.8%)在一个以上部位发现病灶,居前三的部位分别为胸膜33例(57.9%)、淋巴结14例(24.6%)和脑膜7例(12.3%)。
耐药情况
自2018年以来,我们才开始逐步对所有细菌学确诊结核病患者进行耐药筛查。因此,本研究中很少获得TB/HIV双重感染患者的药敏试验(DST)结果。仅获取到50例TB/HIV双感患者利福平(RFP)DST检测结果,其中4例(8.0%)检测出对RFP耐药。其中32例有异烟肼(INH)DST检测结果,5例(15.6%)对INH耐药。3例(75%)耐利福平(RR)TB/HIV双重感染患者同时对INH耐药(表4)。
抗结核治疗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331例TB/HIV双重感染患者有治疗转归信息,其中,4例(1.2%)患者被转入MDR/RR-TB治疗。因此,只有327例患者被纳入转归队列进行分析。成功治疗(包括治疗完成和治愈)率为83.8%(274/327)。成功治疗率较低的原因是失访(31,9.5%)和死亡(22,6.7%)(表5)。经过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非本地户籍、结核病先诊断是抗结核治疗不成功独立危险因素,非本地户籍TB/HIV双感患者治疗不成功的风险是本地户籍患者的2.193倍(AOR=2.193,95%CI=1.196~4.022,P=0.011)。结核病先诊断的TB/HIV双重感染患者治疗不成功的风险是HIV早诊断的患者的2.365倍(AOR=2.365,95% CI=1.263~4.430,P=0.007)。(表6)。
讨论
虽然合并HIV感染并没有改变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结核病患者中TB/HIV双重感染患者占比呈现增加趋势以及9个设区市呈现不同地理分布。此外,TB/HIV双重感染患者更有可能发展为RFP耐药性和不成功的抗结核治疗。结核病诊断先于HIV诊断,以及非本地户籍是TB/HIV双感患者抗结核治疗不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TB/HIV双重感染需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更为针对性的措施,来加强TB/HIV双重感染患者的发现和治疗,以进一步降低TB/HIV双重感染的疾病负担。
注:除非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刊登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的观点。
编辑:王然
审校:郭萌
发布日期:2023-08-18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