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后老专家李民驹:深藏功名,81岁仍在一线,想做人民一辈子的良驹
1942年,一个重庆知识分子家庭迎来了一个男婴,家人给他取名民驹,希望他勤劳、忠诚,能一直为人民服务。
2023年,在位处江南名城杭州的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专家正在出诊,很细致地为一位包茎患儿做检查,给出诊断意见。
这位老人正是当年那个男婴,他叫李民驹,81岁了仍在一线,勤勤恳恳为病人服务。这一生,如父母所愿。
每天背个公文包乘坐地铁上下班、每餐都在食堂排队打饭、衣着十分简朴、为人十分低调,这是大家对李民驹的印象。
李民驹在门诊看病
他看起来非常普通,人堆里大家压根注意不到这个老人,其实他深藏功名,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德国海归博士之一,熟练掌握英语、德语两门外语,擅长小儿肿瘤外科、小儿腹部外科、小儿泌尿外科、新生儿外科等多方面治疗,一直深耕儿童肿瘤学科,是国内知名小儿外科专家。直到现在,说起浙大儿院小儿外科,国内同行都不约而同会想到这位老专家,俨然是最为闪亮的名片之一。
“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我的最大感受是开心。每帮到一个孩子,就开心一次。只要身体允许、病人喜欢,我会一直坚持。如果真的能做人民一辈子的马驹,那是最幸福的事。”李民驹说。
幼时得白喉差点丧命 、从此立志要学医救人
1942年出生在重庆的李民驹,其实祖籍是无锡,在抗日战争期间搬到重庆,后来又搬到上海,在上海读书长大。
5岁那年,李民驹得了白喉,一种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如今已在中国匿迹多年,但当时很是流行。他的病情很重,一直高烧不退。父母焦急地把他送到上海传染病医院,医生应用当时国际先进免疫治疗术——马血清免疫治疗法,最终将其治愈。
虽然当时还小,但这段治病经历还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内心种下了一颗长大后也要学医救人的种子。
由于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1959年,17岁的李民驹通过高考如愿考上了心仪的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圆了幼时的学医梦想。
1964年,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湖北荆州地区京山县卫生院工作。当时卫生院医疗条件有限,在治疗中常有遗憾的地方,但当时他跟的老医生很有经验,还是带着他凭借有限的医疗资源,帮到了很多前来就诊的患者。
李民驹在基层卫生院一呆就是十年。后来,文革过去,迎来改革开放。1978年,考研恢复,李民驹也迎来了改变命运的重大转折:报考研究生。
1979-1982年,他到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开展为期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他也因此成为了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二批研究生的一员。在此期间,因为幼年经历和导师指引,他选择了小儿外科作为研究方向。毕业后留校,开展临床和教学工作。
2011年李民驹在浙大儿院建院60周年大会
1986年,为更好照顾父母,他申请调到杭州,入职浙大儿院,当时医院外科分为普外科、心胸外科、骨科三个方向,李民驹被分配到普外科。之后,普外科又细分为普外科、泌尿外科、肿瘤外科,他被分配到肿瘤外科组。
上世纪八十年代远赴德留学 、归国后深耕儿童肿瘤学科
成为浙大儿院外科医生一员后,李民驹开始参与到临床、科研、教学等各种工作,在学术方面逐渐显现优势,开始在各种学术会议中亮相,也成为了“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发起的中德医学协会一员。
1988年,中德医学协会招收博士生赴德国海德堡大学进修,因李民驹在大学期间选修过德语,且在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大学毕业,加上具有比较好的学术根基,成功入选,远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在当时,留学读取硕士学位的人尚且不多,博士更少。李民驹也成为了改革开放后最早的海归博士之一。
在德期间,他认真学习腹腔镜微创手术,学成后把理念和技术带回,率先在国内开展儿童腹腔镜微创手术,为浙大儿院儿童微创手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民驹(第一排左六)在2006年小儿肿瘤学术会议合影
1992年,原浙江医科大学校长郑树发起中国抗癌协会,因李民驹科班出身、博士毕业,又为人稳重,经推荐成为儿童肿瘤诊疗组负责人。
基于精通德语,有比较好的海外资源,经常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优势,李民驹不断学习国外先进肿瘤治疗技术,在国内率先将微创手术引入实体肿瘤治疗,同时率先把动脉栓塞化疗、灌注化疗及腹腔热灌注化疗等技术引入儿童实体肿瘤治疗领域,大大提高了儿童实体肿瘤的疗效。
在浙江省抗癌协会旧照(右二为李民驹)
在此之前,儿童得实体恶性肿瘤,治愈机会渺茫,死亡率极高。经过李民驹和同行的努力,几年之间,实体肿瘤治疗后治愈率上升到了50%。
随着技术的进步,李民驹秉持内外科融合的理念,带领同行将手术治疗与化疗、放疗相结合,同时融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动脉化疗等介入治疗,儿童肿瘤治疗技术更加丰富和先进。
在国内同行和多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到2010年左右,儿童肿瘤总体治愈率已提高到近80%。
基于对儿童肿瘤事业的热爱,直到目前,每个工作日上午他都会参与肿瘤外科的查房。只是跟以前当主任时不同,现在他不是带着大家查房,而是默默地跟在大部队的末尾,认真地听现在的主任们讲。
“每天跟着他们学,是想让自己的知识能不断更新,跟上这个时代,好了解最新的治疗方式和手段。”李民驹说。
年届退休参与学术“创业” 是国际期刊重要元老
2005年,为打造高水平的本土全英文儿科期刊,让国际学术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儿科学发展,同时为国际儿科学成果发布与交流提供平台,浙大儿院决定创办一本自己的儿科国际学术期刊——《世界儿科杂志(英文)》(简称WJP)。
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开创性举动,国内全无经验可以借鉴。由谁来具体负责期刊的稿件征集和运维发行?重要时刻,当时已经64岁,年届退休的李民驹被聘任为编辑部副主任、编委,当时的领导层认为他热衷学术、勤勉上进,乐于服务他人,对于期刊的创办和发展,将产生重要助力。
同时,他已经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德医学协会浙江分会、中国小儿外科协会等担任职务,发表过中外论文100余篇,译著5本,参编专业书13本,有着良好的学术基础和比较丰富的资源渠道。
李民驹在工作
不负所望,李民驹是一位很好的期刊“创业伙伴”。为广泛征求高质量稿件,李民驹查遍儿科领域知名期刊和专家学者的资料,大量整理成册,给他们写信、发邮件,诚恳地向他们征稿,几乎每月都向一两百人发送邀稿请求。
同时,他还将WJP寄送到国内外儿童医院和大学图书馆,陈列其中,以供同行阅览,提高期刊国际知名度。
他还经常通宵达旦地改文章,以确保期刊发表文章的质量。很多向WJP投过稿的作者,都有着李民驹挑灯为其改稿的经历,迄今回忆起来都十分感动。
经过十几年发展,目前WJP的供稿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呈指数上涨,影响因子8.7,位居儿科学类期刊全球第四。
随着儿科学亚专科越分越细,国内外同行对发表儿外科研究成果需求强烈。2018年,浙大儿院又创办《世界小儿外科杂志(英文)》(简称WJPS),填补了国内小儿外科全英文期刊的空白。李民驹再次参与其中,帮助团队开展审稿等工作。2023年,WJPS也将有自己的影响因子。
两本期刊发展迅速,李民驹作为办刊元老之一,功不可没。现在,他每周仍会有半天时间到编辑部工作,依然在发挥作用,他依然不肯让自己闲着。
都说医生越老越吃香,其实医生也会怕自己老去,李主任也许是例外,80出头的他依然耳聪目明、思路清晰,他还把自己安排的很满。
他说,只要身体允许、被病人需要会一直在临床工作,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向这位老专家致敬,向他和其他为儿科事业耕耘毕生的医者说一声:节日快乐!
作者:木玉、方思齐
排版:叶子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