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潘世扬:检验是临床的眼睛,也是连接科研和临床的“纽带”
潘世扬:检验是临床的眼睛,也是连接科研和临床的“纽带”科技成果转化自主研发“中国芯”领先国际
循环肿瘤细胞(CTC)指从原发肿瘤或转移瘤脱落进入血液循环的肿瘤细胞。CTC检测作为一种有潜力的肿瘤活检替代方案,通过检测从实体肿瘤上脱落后进入血液循环的肿瘤细胞,对转移癌的诊断具有极高的特异度,能够鉴定所有类型的肿瘤细胞,并且能进一步进行肿瘤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分析。
肺癌5年生存率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乏有效针对肺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方法。CTC的检测为肺癌患者的早筛早诊提供了一丝希望。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潘世扬教授及其团队发现的一种蛋白肿瘤标志物——SP70,该标志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以及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细胞浆中和细胞膜上都有高表达,可调控下游1000多个基因表达。SP70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的一个关键蛋白,因此可将其用作癌症检测诊断的分子靶标,同时也是抗癌治疗潜在的作用靶点。
潘教授团队发现的SP70标志物的发现能够实现对CTC特异性的富集,不仅可以用于细胞学诊断,同时从中所获得的DNA还可以用于NGS的检测,其检测效果明显优于ctDNA。
创新引领发展助力国家编码标准建设国家医保局发布新“标准”
国家医保局于2023年2月23日发布的《医保体外诊断试剂编码规则和方法》,经过3个多月试剂相关生产经营企业的维护与验证,已于6月底向全国发布体外诊断试剂分类目录,这也是体外诊断试剂的首个国家编码标准(国际范围内暂无同类标准)。
新“标准”的诞生
新“标准”的诞生,将直接影响耗材、试剂的招标、采购和支付等环节。因为原来检验试剂非常庞杂,有了编码标准后将改变混乱的局面,消除了之前招标采购环节因产品信息差带来的问题,再由此可能影响到更大范围得带量集采和支付环节。
解决缺陷 作出贡献
江苏省人民医院作为该项工作的牵头单位,潘世扬教授团队从2022年2月开始项目调研准备,首次创新性地提出以检测方法学作为分类纲目,从而解决现行检验亚专业分类的管理缺陷。
经过近四个月的技术攻关,项目团队按照临床诊疗价值分级编制出两千余检测指标条目以及两百余方法学构成的三级分类目录,实现对国家药监局全库5万余体外诊断试剂的统一管理,为国家标准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世界医学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01、主编首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英文专著
潘世扬教授主编的Clinical Molecular Diagnostics,于2021年10月由世界著名科技出版集团Springer和人卫社联合面向全球出版发行。
作为首部系统全面阐述临床分子诊断知识的专著,该书以临床为核心,系统、全面、深入地介绍了分子诊断学在临床各系统疾病诊疗中的应用,Clinical Molecular Diagnostics的全球出版发行是中国医学科技发展壮大的体现,也是中国医学科技走向国际的一次重大实践与尝试!
02、将分子诊断新技术带到国际
作为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分子诊断专家委员会(C-MD)委员,潘世扬教授应邀参加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的2023年世界实验室/欧洲医学实验室大会。
潘世扬教授将“循环DNA定量检测”和“肿瘤特异性蛋白70检测”两种新技术带到IFCC年会进行宣传交流,吸引了各国分子诊断领域人士的目光,这对提升国内分子诊断水平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03、参与撰写新冠病毒全球调研报告
潘世扬教授参与撰写由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分子诊断专业委员会(IFCC C-MD)发起的关于SARS-CoV-2分子诊断的全球调研报告。
04、获批国际合作专题资助
潘世扬教授获批的一项由Gilead Sciences资助的国际合作课题“Prevalence and burden of hepatitis D virus infection in China through preoperative examination test (predict study)”。
“宣传中国自己在医学领域的进展与成就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分子诊断领域里最新的发展,包括最新的进展经验及诊疗技术等。”潘世扬教授说。
END
策划 & 审核 / 杜丽娜
编辑 / 姜航 于欣玉
来源 / 检验医学
南医大一附院 / 江苏省人民医院
宣传统战处 出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