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药企一年被举报七次,背后能有哪些隐情?
查无所依,还是查无可查?
最近某省局又接到了投诉举报,直指某药企的辅料蜂蜜,存在造假行为。
与以往的六次回应不同,8月13号,药监局表示企业已经被立案调查。在一系列的举报中,药监局之前给出的答复多数是表明一点,查看了发票及到货单之类的材料,没有发现问题。
确实如此,在常规的药企检查中,到货单对应着你来料数量,而发票对应着药品辅料来源。当这些数量能对应上企业的生产规模与批次,而且能做到物料平衡,那么你很难认定人家是有问题的。
对于这种情况,举报者则指出一点,“执法人员所查的账目和现场都是掩盖了事实的表象,公司已经做好了应对这种检查的功课。”而且还给出了对应检查的逻辑,去原料药罐中取样,通过SMX糖浆标志物检查来确定是不是用糖浆冒充蜂蜜。
关于制药行业所用的蜂蜜,对应的标准是药典,而根据药典来看,糖浆与蜂蜜在性状上并不好区分,所以有其他的项目。比如“淀粉和糊精”指标,对应的是看有无加入淀粉类的成分来提高粘稠度。而“蔗糖和麦芽糖”项目,则对应着有无人为掺入这两个相对廉价的糖。
到了其他原料下最能标明纯度的含量时,则是以果糖和葡萄糖作为依据,“果糖和葡萄糖的总量不得少于60.0%,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比值不得小于1.0”。看到这里,其实很多人是能想到造假的方法的,造二斤假蜂蜜,我直接以果糖和葡萄糖作为原料,一斤果糖浆加入八两葡萄糖浆,绝对能满足这个60%含量要求,也能满足比例的要求,再避开其他的指标,假蜂蜜营运而生,而且绝对能满足药典的指标。像这次的举报里,举报人也是提到了混入部分真蜂蜜和色素等等问题,直接把便宜的糖浆改造成了几万块一吨的药用蜂蜜。
尽管上面提到了,用SMX糖浆标志物来验证有无造假,但目前药企实施的是药典标准,能否以SMX作为添加糖浆的依据,可能需要多部门的协调。至于这个糖浆标志物,对应的是采用淀粉糖浆、果葡萄浆、大米糖浆等。根据不同的糖浆来源,有不同的方法,比如C4对应玉米糖浆检测、SMR对应大米糖浆检测、CS对应木薯糖浆检测等,这些都是针对掺假而实施的指标。
从技术角度讲,任何质量标准都是随着造假技术而不断更新换代的,有了新的大规模造假技术,那势必要有新的标准产生。如果有药企以药典作为标准,而刻意针对性造假,那么最终药典也会增加对应性的检测项目。
再从流通和产能方面看,即使药企采用了一家进糖浆,一家买发票的方法来对应检查,那依然有漏洞。从上面看,这些来料数量,动辄每月上百吨,糖浆可以车间量产,而真正的蜂蜜,很难用车间的方式来产。所以供发票一方的产能规模,会是突破口。看下其蜂场现场,统计一下工蜂数量对应的产能,能否满足这种出货量,完全可以做到辨明真假的状态。造假,要多个公司系统性的造假,一条线来圆谎,是不现实的。
至于药监局是通过那些方式来确定了企业的造假行为,我们目前不得而知,至少技术层面以及流通方面,都是可以做到的。这次被查到,理论上给其他同类企业敲响了警钟。不排除后面会有大规模的针对性检查,会从原料企业到制剂企业,都来一次过筛。当年某棉拭子企业爆出批号早产后,第二天相关下游企业就被捋了一遍,进厂就看棉拭子生产商是不是涉事企业。没有现货的,一律查看供应商目录,药监的效率是非常高的。
如果,我是说如果真的是有大量的药企存在以糖浆冒充蜂蜜的情形。那可能归根结底是蜂蜜与糖浆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性能上,不易有明显区分,给了造假的空间;而巨大的价格差异,则给了造假的动力。这些因素不能排除的话,造假很难有所改善,劣币驱逐良币,再无真品可言。
参考依据:
中国药典
蜂蜜掺假检测现状及一种快速鉴别方法探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