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儿院特色技术】多学科齐力协作,让三岁“范可尼贫血”罕见病女童重获新生
多学科联合救治,罕见病女童重获新生
“阿姨,橙色的南瓜好好吃。”
“阿姨,我今天吃了肉嘎嘎,好吃。”
“阿姨,我想吃小白菜,还有点想吃这个火锅。”
三岁多的小西(化名),近半个月来,跟医护人员分享最多的,就是对各种普通食物的向往和快乐体验。
两个月前的她,经历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严重的肠道GVHD(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复消化道大出血,有一个多月无法正常进食。经过多个科室的共同努力,小西经历150多天的奋战于近日顺利出院,目前逐步恢复普通饮食中,并定期规范随访。
2022年4月,因为全血细胞减少,妈妈带着小西来到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检查,完善骨髓、基因等一系列检查后,小西确诊为“范可尼贫血”。
范可尼贫血(FA)
是罕见的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在亚洲人群中发病率为1/160 000,多于儿童期起病,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先天畸形、血液系统异常以及恶性肿瘤易感性。现已发现至少22种不同基因的突变可引起FA。该病的治疗较困难,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愈骨髓衰竭和血液系统肿瘤,同时患者也需要加强对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监测。
与患儿父母沟通后,父母希望尽早为小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小西完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检查后,很幸运,在中华骨髓库找到9/10相合供者,并体检合格。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2023年3月7日,小西顺利进行了无关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并成功植入、重建了造血功能。
移植期间,小西经历了败血症、出血性膀胱炎、真菌感染、肠道、皮肤GVHD等移植相关并发症。经过积极抗感染、抗GVHD以及对症支持治疗,3岁多却不足10公斤的小西,用瘦小的身体顽强地顺利闯过了层层关卡。
但难关重重来,移植后70多天时,小西迎来了最难的一关:消化道大出血。肠坏死导致急性大出血,严重时,一天需输血400ml,血压才勉强维持。大量失血导致凝血因子消耗、血小板降低、休克等多种并发症,时刻威胁着小西的生命。家长非常焦急,血液肿瘤科医护人员全天候24小时轮流守护着小西。
在血液肿瘤科副主任窦颖的带领下,多次组织科内讨论、全院以及全市会诊,为危在旦夕的小西寻求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输血科、肝胆外科、消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超声科、临床营养科、检验科等多学科协作,倾尽全力进行救治。
输血科全天候待命确保用血量充足;消化科副主任王玉婷及李蜀媛医生紧急为小西行肠镜胃镜检查;肝胆外科张明满主任医师带领团队先后两次开展“开腹探查、部分肠切除+肠吻合”等手术;超声科全程积极配合做好床旁超声检查。
小西父母给相关科室送上锦旗
在家长的充分信任和配合以及整个医护团队昼夜不懈努力下,小西终于闯过了一道道难关,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普通病房直到出院,肠道功能也得以慢慢恢复,如今能够和普通小朋友一样,拥有品尝美食的简单快乐。
供稿|血液肿瘤科 刘奇慧
编辑|宣传统战科
审核|血液肿瘤科 宣传统战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