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松解联合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精准注射治疗冻结肩的疗效观察
孙凯1 陈立平1 朱雯1 董盟盟1 张婷2 申文1
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徐州 221002;2徐州市中心医院疼痛科,徐州 221009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3,44(07):695-699.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30525‑0083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01169)
ORIGINAL ARTICLES
【论著】
本研究观察手法松解(MR)联合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PRP)精准注射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分组
选取63例冻结肩患者参与本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法松解联合PRP注射组(MR‑PRP组,31例)和手法松解组(MR组,32例)。
1.2MR
臂丛麻醉下,心电监护,患者先取仰卧位,术者站在患侧,左手紧握患者肘关节上方,维持患者肘关节屈曲90°,右手固定患者肩部;依次进行患肩前屈上举、外展90°位外旋、外展90°位内旋、内收内旋、中立位外旋;随后嘱患者坐位,进行患肩后伸。松解过程中注意动作要轻柔、缓慢,反复2~3次彻底松解肩关节,最后再次活动肩关节,检查活动度满意后结束治疗。
1.3PRP制备与注射
1.3.1PRP制备
治疗室无菌环境下打开PRP制备套装,抽取患者静脉血50 ml并将其注入含抗凝剂的无菌试管中,2 5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80 mm),抽取处于最下层的红细胞层并弃之,随后放入离心机以2 500 r/min再次离心10 min(离心半径80 mm),抽取上清液弃之,再抽取无菌试管内剩下的PRP(8~10 ml),准备注射。
1.3.2PRP注射
MR‑PRP组患者进行MR后,取侧卧位,患侧向上,肩部消毒铺单,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予以无菌套膜保护,将超声探头放置在肱骨近端大小结节间沟,显示肱二头肌长头腱,在超声实时引导下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穿刺至肌腱上方,将制备好的PRP精准注射至肌腱表面;将超声探头平行肩胛冈放置,见冈下肌、肱骨、关节盂,平面内进针,穿刺针从外侧斜向后进针行关节腔穿刺,超声证实针尖部位于关节囊内,随后注射PRP;最后将超声探头以冠状位平行置于肩峰外侧端,见附着于肩峰的三角肌及位于肩峰下的冈上肌腱及肩峰下‑三角肌滑囊,平面内进针,分别于冈上肌腱及肩峰下‑三角肌滑囊处完成注射。嘱患者术后24 h内保持注射部位干燥且1周内禁忌按摩及揉搓。每例患者只接受1次PRP注射治疗。MR组患者不接受肩关节药物注射治疗。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不再接受肩关节周围局部注射治疗,出院后均根据自身疼痛情况口服艾瑞昔布片200 mg,每日1~2次,口服治疗不超过3个月。
1.4疗效评估
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分评估治疗前后疼痛情况(NRS评分为夜间评分和白天活动时评分的平均值)。采用主动活动范围(AROM)评估肩关节在前屈、外展、内旋和外旋4个方向的角度。采用肩关节评分量表(CMS)评分对患侧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包括疼痛(15分)、日常生活活动(20分)、主动活动范围(40分)、肌力评分(25分),总分越高表明肩关节功能恢复越好。由一名对分组情况不知情的医师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的NRS评分、肩关节AROM和CMS评分。记录治疗后各个时间点非甾体抗炎药使用量和恢复满意度(0~10分,0分代表“最不满意”,10分代表“最满意”)。记录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2、结 果
2.1一般资料比较
本研究共纳入68例患者,其中MR组有2例在随访期间接受了其他治疗,MR‑PRP组2例中途退出,1例失访,均予以剔除,最终MR组入组32例患者,MR‑PRP组入组31例患者。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病程、患病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NRS评分显著下降(P<0.05)。与MR组比较,MR‑PRP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NRS评分显著降低(P<0.05)。见表2。
2.3治疗前后肩关节AROM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肩关节A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AROM均升高(P<0.05)。与MR组比较,MR‑PRP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AROM升高(P<0.05)。见表3。
2.4治疗前后CM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C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CMS评分均升高(P<0.05)。与MR组比较,MR‑PRP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CMS评分升高(P<0.05)。见图1。
2.5治疗后非甾体抗炎药使用情况比较
与MR组比较,MR‑PRP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非甾体抗炎药使用量降低(P<0.05)。见图2。
2.6治疗后恢复满意度比较
MR‑PRP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恢复满意度高于MR组(P<0.05)。见表4。
2.7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肩关节脱位、骨折、神经损伤、穿刺部位红肿、关节肿胀、发热、感染、晕针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未使用抗生素。
3、讨 论
本研究采用臂丛麻醉下MR治疗冻结肩,术中反复多次松解,改善了患者患侧的肩功能。MR后,患者肩关节囊的粘连得到有效分离,但肩部肌肉、滑膜等组织没有得到有效修复,患者仍伴有强烈的疼痛感,使得术后早期锻炼康复受到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于超声引导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冈上肌腱、肩关节腔及肩峰下‑三角肌滑囊内精准注射PRP,在控制疼痛和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单纯MR,进一步证实了既往研究中发现PRP在促进软组织修复、消除炎症以及预防粘连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联合PRP注射治疗降低了MR术后短期内镇痛药物的消耗量,可能与PRP能够通过免疫调节,诱导受损神经纤维再生,促进内源性阿片肽释放等机制减轻了冻结肩患者的血管神经源性疼痛有关。
本研究中PRP制备取自患者自身静脉血,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在接受PRP注射治疗的患者中均未观察到穿刺部位红肿、关节肿胀、发热、感染等不良反应。同时,PRP注射疗法具有制备简单、感染风险低、操作方便、无过敏反应等优点,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也提高了患者对该治疗的依从性。临床上肩关节MR治疗常联合糖皮质激素或玻璃酸钠局部注射,而此类药物是否会干扰PRP的疗效尚无研究定论,因此,为减少两组干预措施的偏倚,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未接受肩关节其他药物注射治疗。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由于伦理因素限制,未设置安慰剂对照组,因此接受PRP注射治疗的患者可能存在安慰剂效应,对本研究的结论产生一定偏倚;其次,由于两组干预措施差异较大,未能对患者和研究者设盲;此外,本研究旨在评估联合PRP注射治疗对冻结肩MR术后短期恢复质量的影响,因此只随访至治疗后3个月,同时本研究样本量是基于治疗后1个月时的NRS评分计算而来,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患者脱落率升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