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丨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切除术一例
本文由“麻醉课堂”授权转载
0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33岁,172cm/87kg,BMI 29.4。因“双侧眼睑下垂10余天”于5-25入神经内科。
现病史:患者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眼睑下垂,右则为著,晨轻暮重,不伴视物模糊、成双,不伴肢体无力,不伴饮水呛咳,不伴呼吸困难。患者未经特殊诊治,以“重症肌无力”入神经内科。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急,无胸痛,无呼吸困难。
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双侧眼睑下垂,对光反射存在,无复视及眼震,两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不高,膝腱反射(+),两侧罗索利莫征(-),两侧巴彬斯基征(-)。无深浅感觉障碍。指鼻试验准,颈软,克氏征(-)。上睑提肌疲劳试验(+) ,新斯的明实验(+) 。
既往史:“高尿酸血症” 病史8年,既往口服非布司他,现已停药,诉尿酸恢复正常。对青霉素过敏。
相关检查:
胸腺增强CT:前纵隔偏左侧占位(考虑胸腺瘤可能大)。
重症肌无力套餐肌电图:重复电刺激试验阳性。
诊断:重症肌无力,眼肌型。
胸外科会诊后示:胸腺瘤有手术指征。现表现重症肌无力,建议药物治疗肌无力,观察肌无力症状药物敏感性,待肌无力症状改善,完善相美检查后行胸腺扩大切除手术。
神经内科住院期间予以溴吡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加用激素及调节免疫药物,辅以补钾补钙护胃等临床治疗,06-02出院。
06-14入胸外科,拟于06-20行“胸腔镜下纵隔病损切除术”。
02、围术期管理
术前评估与准备
了解肌无力的程度及其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是否发生过肌无力危象。
是否伴有胸腺瘤,以及肿瘤大小、位置、是否压迫气管。
是否伴发甲减、恶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注血钾水平,因为低血钾会加重肌无力症状。
术前行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查,可提示是否有呼吸肌受累,以及预测术后是否需要呼吸支持。
术前用药:应避免应用巴比妥类和阿片类药物以免呼吸抑制。常规使用阿托品,对抗新斯的明的毒蕈碱样作用。一般建议胆碱酯酶抑制剂应用至手术当日早晨。
患者肌无力病史1月余,目前主要是眼外肌受累,四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不高。
重症肌无力分型I,目前使用溴吡斯的明、醋酸泼尼松、氯化钾等治疗。
CT显示胸腺瘤可能,胸腺瘤未压迫气管。
术前查电解质正常,无低血钾。
未见到肺功能检查报告。
麻醉评估
气道评估:头颈部活动度正常,张口度3横指,Mallampati分级II级。
心脏评估:心超结果正常,心功能I级。
呼吸功能评估:呼吸肌未受累,未合并肺感染、无低氧。
活动耐量不低:ASA分级II级。
麻醉方式: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全麻,肌松药选用维库溴铵,拮抗药选用舒更葡糖钠
术后需要呼吸支持的可能性小。
麻醉手术过程
12:50
患者入室,予以心电监护:SpO2 98%,NIBP:136/86mmHg,HR75次/分。开放静脉通路,行桡动脉穿刺置管后查血气:pH 7.424,PO2 76.5,PCO2 40.2,K+ 4.1,Glu 5.7,Ca2+1.23,Lac 1.2。
13:15
麻醉诱导:依托咪酯20mg、舒芬太尼30ug、咪达唑仑2mg、维库溴铵2mg,肌松满意后可视喉镜下插入37#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纤支镜定位对位良好,诱导过程顺利。
麻醉维持:环泊酚、瑞芬太尼、七氟烷。
13:50
手术开始,探查:胸腺肿大:腺体内多发囊实性病变,融合成团,椭球形,质稍脆,约5x4x3cm:边界尚清,包膜尚完整。予以完整切除胸腺组织。
15:00
手术结束,共补液1200ml,出血50ml,尿量300ml。术中滴注甲泼尼龙40mg,术毕拟入ICU。
15:20
追加2mg维库溴铵,更换单腔管后送至ICU。
入ICU 后予以机械通气、监护生命体征。接PCIA泵:舒芬太尼100ug+纳布啡60mg+托烷司琼6mg配至100ml,背景剂量2ml/h,锁定时间15min,自控0.5ml/次。
21:00
拔除气管导管,行面罩吸氧。
次日09:30
左右转普通病房。
患者术后恢复可,于06-25出院,出院后继续服用溴吡斯的明治疗。
03、重症肌无力
定义及流行病学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由自身抗体介导的获得性神经-肌肉接头(NMJ)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我国MG发病率约为0.68/10万,女性发病率略高;住院病死率为14.69‰,主要死亡原因包括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等。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30岁和50岁左右呈现发病双峰,中国儿童及青少年MG患病高达50%,构成第3个发病高峰。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70~74岁年龄组为高发人群。
临床表现
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表现为波动性无力和易疲劳性,症状呈“晨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眼外肌:最易受累,表现为对称或非对称性上睑下垂和/或双眼复视,是MG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见于80%以上的MG患者。
面肌受累:眼睑闭合无力、鼓腮漏气、鼻唇沟变浅、苦笑或呈肌病面容。
咀嚼肌受累:咀嚼困难。
咽喉肌受累: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鼻音、饮水呛咳及声音嘶哑等。
颈肌受累:抬头困难或不能。
呼吸肌受累:呼吸困难。
肢体无力以近端为著,表现为抬臂、梳头、上楼梯困难。
发病早期可单独出现眼外肌、咽喉肌或肢体肌肉无力;脑神经支配肌肉较脊神经支配肌肉更易受累。肌无力常从一组肌群开始,逐渐累及到其他肌群,直到全身肌无力。部分患者短期内病情可出现迅速进展,发生肌无力危象。
临床分型
重症肌无力危象
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指MG患者在某种诱因下急骤发生的延髓支配肌肉和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于不能维持正常换气功能的危急状态。临床上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浅促、血氧饱和度低、咳痰无力、口唇紫绀、烦躁不安、强迫坐位等症状,少数患者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病程进展快,病死率高,必须紧急处理。
肌无力危象:是MC最常见的类型,为疾病发展的表现。常由抗胆碱酯酶抑制剂药量不足引起,多因呼吸道感染、大手术(包括胸腺切除术)、过度疲劳、分娩、漏服或停服抗胆碱酯酶药物,或应用呼吸抑制剂吗啡、神经-肌肉阻断剂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而诱发。全身肌无力迅速进展加重,可数小时内出现四肢瘫、咽喉肌及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因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头痛,甚至神志改变。
胆碱能危象:少见。常因胆碱酯酶抑制剂过量,导致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蓄积,出现胆碱能毒性反应所致。多见于大量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患者。其临床特点为:肌无力症状加重并伴有毒蕈碱样作用(即面色苍白、瞳孔缩小、流涎、多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小便失禁、肠鸣音亢进、心动过缓等)和(或)烟碱样作用(肌束震颤等)。新斯的明试验可使病情加重。
反拗危象(又称无反应性危象):最少见。肌无力症状明显加重,对抗胆碱酯酶药物无反应。多由胸腺手术后、感染及电解质紊乱或其他不明原因所引起。
04、思考讨论
肌松药选择?

拮抗药选择?
在手术结束时,可通过应用递增剂量的胆碱酯酶抑制剂来逆转残余肌松效应,所有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已被安全使用,腾喜龙可能是最佳选择,因其起效迅速,高剂量时作用持续时间延长。但应在严密的神经肌肉监测下进行,从而获得最佳拮抗效果并避免胆碱能危象。
Sugammadex已被报道安全地应用于MG患者。因不需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来拮抗肌松效应,Sugarnmadex在MG患者的管理中优势显著。
如何评估患者是否能够安全拔管?
MG患者术后肌无力是导致围术期呼吸衰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尝试拔管之前应确保患者完全清醒并且残余肌松完全被逆转。完善有力的呼吸能够产生至少-20cmH2O的吸气负压。
拔管后仍需对患者的症状进行严密监测,包括疲乏、无力及呼吸状态变差(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呼吸急促)。
如果患者术前一直服用溴吡斯的明,口服给药应在拔管后尽早重新建立。如果有需要可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如新斯的明或腾喜龙替代作为过渡治疗。药物等效剂量见下表:
确保阿片类药物相关的嗜睡不会增加患者低通气的风险。此外,术中使用的拮抗药可掩盖肌无力危象,在PACU可能随着拮抗药作用消退,肌无力危象开始显现。
哪些因素能预测患者术后是否需要继续气管插管或其他通气支持?
MG患者全麻术后呼吸衰竭的风险增高。一些研究试图发现手术的MG患者的某些特性,来预测其他MG患者术后呼吸衰竭的可能性。大部分研究集中于行胸腺切除术的患者。建议的预测因素包括:
合并非MG导致的呼吸道疾病(如COPD、哮喘);
溴吡斯的明剂量增加(>750mg/d,某项研究用250mg/d为基准);
发病到手术时间>6年;
术前MG导致的呼吸功能受损,肺功能示肺活量<4ml/kg 或最大吸气压力<-25cmH2O;
最近提出的预测术后肌无力危象或需要通气支持的评分系统,认为主要危险因素为:
MG高分级(累及延髓、迅速进展者面临更大风险);
BMI>28kg/m2;
既往肌无力危象史;
症状超过2年;
肺切除术;
手术创面越大术后呼吸衰竭风险越高(经胸骨与经颈手术对比,开腹手术与外周手术比较),同样近期加重的患者(如近期使用类固醇激素)风险也增高。
如何进行术后镇痛?
MG患者对肠外麻醉性镇痛药的中枢呼吸抑制作用极其敏感,另一方面,胸腹部手术不完善的镇痛可抑制用力呼吸导致呼吸状态变差。应尽量选择非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方案,与肠外给药相比,适当的神经阻滞可显著减少阿片类用药总量,并获得相当的镇痛效果。
静脉给予非甾体消炎药也可有效控制MG患者的疼痛且不引起呼吸抑制。
接受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的MG患者,口服及肠外的阿片类药物应减量,有报道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增强阿片类药物的作用。
如何鉴别及处理MG患者拔管后通气障碍?
拔管后呼吸功能代偿不全对于MG患者是非常危险的。再插管的推荐标准包括:呼吸急促(呼吸频率>40次/分),非麻醉药引起的呼吸性酸中毒,或肺活量≤8ml/kg。
若MG 患者术后呼吸窘迫,麻醉医师此时需鉴别是由于肌无力危象还是胆碱能危象所引起,因为两者均表现为肌无力、流诞及出汗,但肌无力危象是由对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反应性降低所致,而胆碱能危象是由于抗胆碱能药物过量引起。这两种状态可通过腾喜龙试验(即静脉10mg腾喜龙)鉴别。肌无力危象的患者用药后呼吸肌肌力改善,而胆碱能危象的患者用药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治疗上,肌无力危象可通过滴定胆碱酯酶抑制剂至产生效果,而胆碱能危象需抗胆碱能药物治疗流涎及出汗,但常为支持治疗,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直至危象消失。
免责声明:
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END—
编辑:MiSuper.米超
校对:Michel.米萱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