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龄童割包皮去世:福州市儿童医院,你的能级在哪里?
近日,在福建福州,一名6岁男孩在做完包皮手术十天后去世。
7月23日,患者于福州市儿童医院做了术前检查,次日做了手术。
孩子25日回到家中。“我家孩子回去后就一直在发低烧,不爱吃东西,并且下体还有黄色的不明液体渗出。”
8月2日,夫妻俩不放心,带孩子去医院复查,“还是当时我们看的那位医生,但只是看了看,就说‘没有问题’。”,且医生未开出病历。
8月3日,孩子再次出现低烧并且伴有下腹不适和呕吐的情况。当天孩子于福建省儿童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福建省儿童医院门诊诊断上写着“呼吸心跳骤停”,医生有怀疑是爆发性心肌炎和肺梗塞,但尚未确诊。不仅如此,孩子还伴有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8月7日,记者看到孩子术前检查报告显示,其“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且孩子心电图显示其“窦性心律”和“提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福州市儿童医院回应,患者术前检查结果仅超出正常范围一点,结合患者当下症状体征不具有临床意义,且患者手术顺利。但因工作疏忽漏写病历,后续院方会按照制度要求对当事医生进行内部处理。复诊医生临床处置得当,与后续患者出现新发症状死亡并无关联。
7日上午,福州市卫健委医政处已介入。同时,家属方面也表示将考虑尸检,还孩子一个公道。
笔者感触:
第一,福州市儿童医院,你的能级在哪里?
作为一家区域领头羊,受到本市、邻近城市患者父母的青睐。在此医疗死亡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表现很值得商榷。患者及家属面对医疗信息不对称,十分信任主治、复诊。但特别是在此次复诊存在严重的误诊漏诊嫌疑。是什么原因,导致医院医生本人、同事之间也存在医疗信息不对称?这是不是医疗质量风险?是不是常态、普遍存在的误诊漏诊风险?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提议:六岁以下儿童免费医疗。当时反对意见提出可能导致医疗质量风险突出。这次的医疗死亡事件,说明实际情况还要更残酷些。即便不是免费医疗,即便是普通儿科手术,也会出大问题。
第二,回顾本次医疗死亡事件,责任不外乎福州市儿童医院和福建省儿童医院。
特别是福州市儿童医院,在围术期、在术后随访、在术后复诊,暴露很多问题。术后随访、患者复诊,到底对于医疗意外、并发症有没有分级分类监测?这起事件,让笔者不由想起上海封城期间求救无门的东方医院护士。特别是在患儿死亡以后,家属维权阶段:相对缺少医学人文,缺少温度,缺少对病例死亡出乎意料则必须协助查明真相的医学站位。正是因此,福州市儿童医院,你的能级和本位在哪里?这个必要深思。如果我们这个社会的大医院也和小医院、民营医院一样,偷偷过来跟受难患者的家属联系:能不能私了?情况很糟糕。
第三,六岁儿童因此死亡,也影响到公共卫生。
本来人们普遍认为:这不是会出人命的手术。现实却是血淋淋。哪个医院不死人?能这么想么?相关指南、操作规范是否要因此再做完善、有风险提示?事关人命、回天乏力,技术领域是最不该麻痹的。一定要为此找到真理和事实。这是逝者以及后来者、行医者共享的最大公道。从历史、现实看,一贯是由患者牺牲为医学进步、为医学尊严承担很多,未来也是如此,今天更要走好。作为医疗方,不要认为卫健部门、医疗鉴定单位是你犯错误以后挽救你的神,它们只是和你站在一起服务于人民患者的一部分。医保、患者为医疗付费,治疗权益谁来保障?谁来维权援助?
感谢梅斯医学平台对本文的启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