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荟客室·主编说丨陈东教授:聚焦血液与肿瘤全球动态,HOD新刊搭建国际化开放共享新平台
前言
到上世纪末,我国科技期刊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从数量上看,中国已经迈入了“期刊大国”的行列。但受限于传统的封闭式办刊模式,这些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仍有待提升。近年来,科技事业的迅猛进步也对我国科技期刊实现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我国医学类科技期刊领域的新刊,也是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前行中的新兴力量,Hematology and Oncology Discovery(HOD)是一本经国际同行评议、在线开放获取的国际英文医学期刊,专注于血液学和肿瘤学的临床与创新研究,旨在为全球血液学家和肿瘤学家提供一个高水平交流的平台,以推动血液及肿瘤领域前沿研究、临床实践和多学科管理的发展。
本期【大咖荟客室·主编说】有幸邀请到HOD期刊的主编之一、妙佑医疗国际Mayo Clinic检验医学和病理学系血液病理学部主任陈东教授,请他从国际研究者和主编的双重视角,谈谈HOD期刊的规划,以及中国医学英文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Q1、作为国际顶尖医疗机构Mayo Clinic的专家,您始终站在全球生命科学学术高地。您认为,临床专家或研究者牵头创办英文国际期刊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陈东教授:我认为这件事意义非凡。
近年来,中国的临床研究、新药开发等进展迅速,而科研上的新发现、新进展都需要快速与国际上进行交流。英文是科学交流的主要语言,如果在中国能够有一个平台做到用英语将这些新研究发表,使中国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发现可以及时地和国外专家交流,对全球医疗领域的进步与发展都意义重大。
Q2、在当前生物医药领域技术革新迅速、各种开创性疗法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背景下,创办一本新刊,您认为会面对哪些机遇和挑战?要打造一本成功的学术新刊,您认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与要素?
陈东教授:很多突破性的新进展或创新性思维产生后,其价值不一定能够马上被学界认识到。如果向知名的大期刊投稿,通常要经过长期的艰辛工作、积累较多成果后,相关论文才有可能被接收。
但很多时候,一些新的科研与临床发现需要及时、快速地与领域内专业人士进行交流与共享,这在知名期刊上较难实现。此时,新创办的学术期刊即可为科学家们提供机会,更快、更及时、更高效地接受此类开创性研究。基于此,便是学术新刊发展的机遇。
举个简单的例子:40多年前,澳大利亚的两位科学家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确定了它与慢性胃炎等疾病的关系,从而在2005年获得诺贝尔奖。然而他们最初于1983年投稿到Gastroenterolog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澳大利亚胃肠病学会)以及其他著名学术期刊后却遭遇拒稿。
这样的例子不少。相对于知名期刊,很多新刊能够给到科研者一个比较开放、开阔的平台,从而使一些新发现及时传播出去,甚至是一些相当超前、划时代的发现。
当然,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挑战主要在于,新的期刊杂志往往需要积累几年经验以后才会有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有些作者可能会对此存在顾虑,更倾向于投到一家相对成熟和完善的期刊,这样自然不利于新生期刊的进一步发展。
但我个人不会将其视作期刊发展的阻碍。只要一家新刊能够持续保持较高的学术水准,持续为科研人员提供平台和机会,必将有机会不断发展,并且受到日益增加的关注和认可。
HOD聚焦血液及肿瘤前沿、以开放平台拥抱多样化学术成果
Q3、Hematology and Oncology Discovery(HOD)是您作为主编创办的一本血液及肿瘤领域的新刊。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开展这项工作的初衷,您对新刊的定位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待?
陈东教授:HOD是一本聚焦于血液病和肿瘤疾病领域的“discovery(发现)”,主要面向中文背景临床/科研工作者及相关机构的英文期刊。
创办和发展这一新刊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更便利地将中国医疗界的先进成果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分享。众所周知,中国拥有相当之大的患者人群。以实体瘤为例,中国患者占全球患者的50%,这意味着非常丰富的病例资源。
与庞大患者资源相关的是,中国拥有大量在国际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治疗方案。尽管这些治疗方案是针对中国患者设计的,存在一定特殊性,但也可以供其他国家医疗界人士学习和参考,并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这些医疗信息和成果该如何更快、更广泛地传播出去呢?投中文期刊自然是可选项之一,但中文毕竟不是国际语言,仅通过中文发表,传播范围相对局限。
那能否建立一个英文平台,将中国的医疗经验、科研进展传递到国际上,同时也可以接收来自国外的学术声音,以此达到促进中外医学成果对接和交流的目的呢?这也正是我们创办HOD这本期刊的初心。
对于HOD新刊的期待,一个关键词是“多样化”。我们期待不同类型的文章,首先是“original paper(原创研究/论著)” ;第二类是对某些技术、诊断或治疗方法的总结性文章,即“review(综述)”;第三类文章通常非常难发表,但也很有意义,那就是“case report(病例报告)”。但是对病例的要求会比较高,需要是临床上特别经典的病例。
Q4、我们了解到您在HOD期刊上正在规划组稿一期整合诊断专刊,是否能够提前剧透一下,您正在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及进展?您会如何向身边的研究者进行邀稿呢?
陈东教授:针对整合诊断专刊,我们目前已向一些编辑、病理专家和临床诊断专家发出邀约,主要是请他们以综述或论著的方式来分享他们在科研、临床和检验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在血液肿瘤整合诊断领域,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淋巴造血肿瘤分类第5版(WHO-HAEM5)和国际共识分类(ICC)发布,这是目前国际通用的两套分类系统,但两者之间不完全一致,这可能会导致临床诊断上产生误差。特别是在国内临床上,对这两个分类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我们希望大家就这一话题积极投稿和交流。
同时,我们的整合诊断专刊目前对投稿的选题方向抱有相对开放的态度,凡是高质量的血液或肿瘤临床检验方面的投稿,都在考虑范围之内。期待领域内的专家、同道们能够就整合诊断领域的前沿热点,分享您的研究思路与实践经验,在国际学术领域共享高水平创新成果。
专家介绍
陈东
妙佑医疗国际Mayo Clinic检验医学和病理学系血液病理学部主任
Dong Chen,医学博士,哲学博士教授,目前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市妙佑医疗国际Mayo Clinic医学院担任教授,他在自己的领域中表现出了奉献精神、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
Prof. Chen在北京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学位,随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得硕士学位。随后移居美国,在肯塔基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并分别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Mayo Clinic完成了病理住院医师培训和血液病理学专科培训。
Prof. Chen在其职业生涯中曾担任多个重要职位。他曾担任Mayo Clinic的检验医学和病理部,血液病理科,特殊凝血实验室/诊所的医务主任。还曾担任同一机构的血液病理科主任和美国病理学家学会止血与血栓委员会主席。
Prof. Chen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各种髓系肿瘤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包括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治疗相关髓系肿瘤。他的目标是了解这些肿瘤的分子机制,以改善临床诊断和患者管理。他还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现已发表150余篇同行评议的论文和书籍章节,并在新型医疗技术领域获得了2项专利。
编辑 | 玉酱
审核 | 陈东
排版 | 微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