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和歧视比精神问题本身更可怕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自杀是中国10-19岁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自杀想法和行为通常在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时出现,并且在青少年期显著增加。许多青少年感到沮丧或充满消极想法时,他们常常不知道如何处理;他们表示缺乏可以谈心的朋友,也不想和父母倾诉,因为他们认为父母无法理解他们的感受。因此,有些人选择自伤或自杀行为作为逃避痛苦的方式,或仅仅希望以此引起父母注意。
精神健康问题在全球的普遍性
在所有的国家,精神健康问题都是非常普遍存在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存在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在10-19岁的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这个比例更高,每7个人中就有1个存在精神健康问题。
这些人群面临着双重的压力,精神健康问题本身的影响,以及因为污名和歧视带来的破坏性的社会负面影响,包括:
各种形式的社会排斥,例如婚恋、学业、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排斥
个人权利(例如个人财产决策、商业保险参保和报销等)的受损甚至丧失
在获得医疗服务方面也存在阻碍
因此,有很多患者选择隐瞒自己的精神健康问题,这有可能会进一步阻碍他们接受必要的帮助和治疗,放弃利用有用的卫生资源和服务,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率,并影响他们最终的治疗效果。
这样的污名化现象对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例如残疾人士、女性、性少数群体的影响更为复杂和深远。
公众应提高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接纳
《柳叶刀》(The Lancet)在202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发表了“结束精神健康问题污名化和歧视的重大报告”,建议采取雄心勃勃的行动,在全球范围内结束精神健康问题污名化和歧视,其中包括去自杀犯罪化、为卫生工作人员提供精神卫生培训,以及制定媒体准确描述精神健康情况的指导方针。
报告对可有效减少污名化的干预措施的证据进行了全面回顾分析,发现与具有精神健康问题经历的个体之间的社会接触是减少污名化和歧视的最有效方法。
《柳叶刀》同期发表的社论指出:“所有人都有责任在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采取行动,以改善我们自己、亲人、朋友和同事的精神健康。结束精神健康相关问题的污名化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目标。”
我国在去精神障碍歧视和污名化方面也有各种举措。首先是立法方面,2013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正式颁布实施。其中,对保障精神障碍患者权益和消除歧视与污名有明确的规定,包括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任何组织、媒体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残联部门也有相关的文件和政策。其次是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开展精神卫生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的知晓和对患者的接纳。
精神心理障碍污名化的来源
媒体的负面刻画
常以犯罪、暴力、自杀和威胁他人安全者的身份出现。
对精神障碍的认知匮乏
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知识的缺乏是恐惧和错误认知的来源。
近年来,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公众进行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深度真实地报道患者的故事,有助于减少病耻感和社会歧视,并促进积极寻求帮助和治疗。另一方面,网友对精神障碍和自杀问题的错误讨论,甚至是煽动性的评论,可能成为促使人们实施自杀的“帮凶”。
实际上,精神障碍的成因是复杂且多变的。研究已明确,部分精神障碍患者的大脑有所损害,例如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情绪与记忆)、前扣带回(问题解决)及前额叶皮层(做计划与执行)等脑区的灰质体积减少了。
所以抑郁症也被认为是一种脑部疾病,并非是简单的“想不开”或“心灵脆弱”。当我们将观察的视角拉大,纵向及横向地观察到个体的成长经历和身处的家庭、社会环境和正在面对的生活现实:
她/他是否长期生活在充满恐惧、暴力或欺骗、忽视的环境当中?
她/他是否正经历着人生中的重大变化?
她/他是否受到了重大的刺激和创伤?
我们或许才能更客观且立体多面地去看待饱受精神障碍折磨的患者,并对他们抱有基本的共情、理解和尊重。
谁来定义“精神正不正常”?
在法律上,只有精神心理科的执业医生才有诊断权,而该医生也只有在经过详细评估后才能下诊断。然而在社会上,有些人误以为自己有这样的权力。
精神障碍被认为“不正常”而不被接受,这个现象还和我们的主流文化有很大关系。中国文化总是强调人应该乐观、坚强、勤劳、上进,这和大多数精神障碍的症状是完全相反的。在中国文化中,患有精神障碍的个体常被视为家族的耻辱。但实际情况是,即使消极、懒惰甚至生病也是人的一部分,是无法被排除的,就像有白天就会有黑夜一样。
精神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精神障碍并非妖魔鬼怪,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遇到精神健康问题的困扰。实际上,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歇斯底里、危险恐怖的样子,现实中的他们反而是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由于害怕被歧视而小心翼翼地生活在社会边缘。
精神健康问题的污名和歧视不仅对个人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对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发展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学习和了解精神卫生相关知识,关爱周围人和自己,理解到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一样都是可以治疗的。
经过规范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都能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患有精神疾病的个体和患有躯体疾病的个体享有同样的权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