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男孩与人工心女孩会面!不是科幻电影,是发生在浙大儿院的人间奇迹!
装了人工心的男孩,与装了人工心的女孩,在医院会面,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发生在浙大儿院的人间奇迹。
美美,女,14岁,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终末期患者,5月10日在浙大儿院成功实施人工心脏植入手术,6月底顺利出院,目前定期随访中。
成成,男,12岁,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终末期患者,2月25日在浙大儿院成功实施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成为国内儿童医院开展的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也创下了最低年龄、最低体重记录。3月底顺利出院,目前定期随访中。
美美(右一)出院前与前来复查的成成(左一)合照
十几岁的年纪,对于普通人而言是美好的“鲜衣怒马少年时”,对于美美和成成,却是缠绵病榻的痛苦和无奈。两人有着惊人相似的经历:都是学霸,被同一种疾病缠身,都进入了心衰终末期,有着同样的辗转全国各地求医的经历,都最终在浙大儿院找到了活下去、好起来的希望,现在每天都在专业团队管理下依靠人工心脏生活,都有重新返回校园的希望,甚至有希望有朝一日脱离人工心脏,靠自己心脏生存。
“你感觉怎样?”“你呢?”他们相视而笑,无需多言,都已明白彼此想说的。在病房里,劫后余生的俩人还一起合作,用一天时间,拼出了一幅精美的乐高作品。对于未来,两位少年有着各自的憧憬。
美美和成成在拼乐高
“真的非常感谢浙大儿院,非常感谢舒强教授团队。”两位孩子的家长均表示,畅想未来,原本对于他们是非常奢侈的事,正是浙大儿院的尖端医学技术,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浙大儿院党委书记、心脏中心主任舒强教授介绍,这两位患儿体内都植入了目前全球最小的磁悬浮人工心脏:Corheart 6左心室辅助装置系统。两台手术都非常成功,心功能已从四级恢复到一级。其中小男孩因为手术更早,可以在今年9月复学。
他表示,为患者植入人工心脏作为一种新兴尖端医学技术,在全球应用已越来越多,共有几万例病人植入人工心脏,但在中国,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儿童患者尤其如此。全国只有4名儿童被植入了人工心脏,这两位孩子是其中之二,另外两位孩子在成人医院开展植入手术。两台手术的成功开展,不仅是浙大儿院的突破,同时也是小儿外科领域的突破。
都辗转全国多地 最后奔赴浙大儿院
美美去年开始身上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水肿,但因为水肿消得很快,一家人没有太在意。然而,2022年底时感染新冠后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时常喘不过气,几乎不能下床,在医院确诊为扩张性心肌病,并且心力衰竭严重,心功能只有四级,达到重度心力衰竭,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即便在休息状态下也会出现心衰症状。
更加得棘手的是,影像学显示美美的左心室里长了一个4mm的大血栓,大大增加动脉栓塞的风险。为了给孩子找到一线希望,父母带着她辗转国内多家医院,各地医院都只能为孩子开展常规保守治疗。难道只能等心脏移植?考虑到儿童供体严重匮乏,供需极度不平衡,孩子的病情未必等得起,加上移植后需要终身服用药物,如果还有其他解决方案,他们还不想选择移植。当得知浙大儿院正在开展儿童人工心脏临床研究项目,并且在今年2月已成功完成第一台手术,他们迅速抓住了这根救命的稻草,决定立即带孩子奔赴杭州。
对美美和家人产生激励的那个第一台手术病例,其实就是成成。成成与心脏病之间的较量,要比美美早得多。早在吃奶阶段,他就出现喂养困难,父母为了他甚至举家从地势较高的老家搬到海拔较低的江南,还是没能缓解他的病情。期间,他一直服用各种药物,从一两种增添到三四种,父母还带着他在各地医院奔波治疗,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进入心衰终末期,在安静状态下也会出现气急、心慌。
和美美一样,新冠感染也是成成病情恶化的导火索。2023年1月,成成感染新冠后,心功能越来越差,严重时不能下床。成成的父母在了解到浙大儿院正在开展儿童人工心脏临床研究项目后,决定带孩子前来就诊。
顶尖团队为孩子植入人工心 病情双双好转
经过前期严密详细的评估,两个孩子都成功被纳入儿童人工心脏临床研究项目,分别于2月25日、5月10日开展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对团队要求极高,是一项高风险手术,面临着终末期心衰患儿围术期风险和长期心室辅助系统独特血流动力学特点等挑战。同时,两个孩子身高体重都还比较小,尤其是成成只有12岁,体重只有30.2公斤,无论是年龄还是体重,都突破了以往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下限。
心脏中心主任舒强教授(右一)、心脏外科主任范祥明(左一)为成成植入人工心脏
重重挑战下,浙大儿院多学科组成的顶尖团队为他们开展手术。手术由心脏中心主任舒强教授、心脏外科主任范祥明、副主任应力阳主刀,由心脏中心副主任、体外循环/体外生命支持科主任林茹给予体外生命支持,期间心脏中心副主任龚方戚及解春红主任、章毅英主任等心内科团队,施珊珊主任等心脏监护团队、黄瑾瑾主任等麻醉团队,叶菁菁主任、俞劲副主任等超声团队、赵杭燕护士长等护理团队都全程参与。以强大的综合实力为支撑,手术非常成功。
“在手术中,我们成功在两位患儿的心脏上安了一个磁悬浮小泵也就是人工心脏,同时保留患儿自己的心脏。人工心脏作为新的动力泵,可以通过人造血管将淤积在心室内的血液泵入主动脉内,促进血液循环,来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求。”舒强教授说。
他表示,植入人工心脏后,患儿的心脏得以充分休息,部分患儿的心脏可能发生逆重构、心功能恢复。因此,两位患儿有希望日后可以撤除人工心脏装置,无需再进行心脏移植。即使以后还是得依靠人工心脏,或者最终还得移植,也获得了一个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也为等待心脏移植供体提供了时间。
两位患儿术后在经历将近一个月周密的住院监测和治疗后,各项指标平稳,顺利出院。
全程术后管理+患儿严格自律 让他们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人工心是一种辅助装置,要让它持久地在人体内发挥功效,绝不止于植入这一个操作,还意味着术后持续的监护和管理。
术后,林茹主任团队对于两个患儿各项生命体征给予了远程全方位、规范化管理。
人工心脏回传的专属日志上每天都会记录他们的心功能情况、人工心脏参数、进出量等各个指标,团队会根据数据做好监护工作,同时做好抗凝管理,尽最大可能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
除了团队的努力,还需要个人的配合。“两个孩子都十分自律,在经过培训后,能严格按照要求管理好电池和伤口,定时给人工心脏充电,并按照医嘱要求严格饮食。”林茹主任对于两位小病人的能干自律给予高度肯定。
她同时透露,虽然两个孩子饱受疾病折磨,但都自强自立,请假在家期间也不忘学习,在学业上都十分优秀,是身边人眼中的“学霸”。
“有了人工心脏,孩子们不仅能够活下去、好起来,还能继续学业,有朝一日还能回馈社会,未来有着无限可能。”
舒强教授表示,目前人工心脏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据研究,全球植入人工心脏的几万例患者,生存率已经能和心脏移植患者媲美。实践证明,人工心脏能够有效帮助终末期心衰患儿实现社会功能,重返学校和工作岗位,让他们的生活质量接近于正常人,今后也能给社会创造价值。
浙大儿院聚力打造终末期心衰治疗高地
舒强教授介绍,目前我国每年约有40000例未成年患儿因心力衰竭住院,作为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儿童医疗中心,浙大儿院有责任也有能力打造治疗高地,为终末期心衰患儿带去希望和福音。
浙大儿院不仅成功开展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也取得了儿童心脏移植资质,未来将持续探索人工心脏技术难点,推动建设儿童终末期心衰专科,培养优秀的专科人才梯队,为儿童生命健康提供更强保障。
心脏中心团队介绍
人工心脏团队和成成及家属合影
浙大儿院心脏中心由心脏外科、心血管内科、CICU、体外循环 /体外生命支持科、超声科、麻醉科等共同组成。在心脏中心主任舒强教授的带领下,近年来蓬勃发展。心脏外科至今有40多年历史,是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心胸外科学组副组长单位,已开展数万例心脏手术。团队共有老中青三代共十余位副高职称以上专家,多名有着海外留学、访学经历,技术驰名国内,在患者之中有着很高口碑。
中心年开展各类心脏手术 2000余例,是国内最早开展ECMO技术的单位之一,曾刷新亚洲新生儿ECMO的最小体重记录。建有浙江省先心病救治网络平台,同时运营中国先心病数据库,是欧洲先心病数据库主要成员单位之一和全球 National先心网络成员。学科综合诊疗实力位居全国儿童医院前列。三级或四级)
作者:木玉、叶子
排版:叶子 摄影:沈美萍、王玥云
审核:林茹主任医师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