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其生化和免疫化学特性分为胃蛋白酶原I和胃蛋白酶原II。
胃部疾病是一种常见慢性病,相信大家身边很多人,包括自己都有过胃痛、胃酸、反胃的经历,极其影响工作和生活,让人身心俱疲。
在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加、饮食不规律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而随着年龄的增加、人口结构老化,此趋势将更加明显。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医院消化系统疾病就医出院人数达902.14万人,消化系统疾病就诊需求呈上升态势。同时,因胃肠道疾病高复发率的特征,大部分患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需动态监测胃肠道状况。
胃病检查可采用胃镜技术进行“窥探”,但是做胃镜耗时长、过程不适,给患者增添了压力。胃功能三项被称为胃部的“血清学活检”,抽血即可探查胃部病变,并协助评估其损伤程度,方便快捷,因此这三项也是《防癌体检规范专家共识》中胃癌体检流程路径推荐的检测项目。接下来了解下胃功能三项吧。
胃功能三项简介
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其生化和免疫化学特性分为胃蛋白酶原I和胃蛋白酶原II。
胃蛋白酶原I 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所分泌;胃蛋白酶原II 由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十二指肠腺所分泌。
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可反映胃蛋白酶的分泌及胃黏膜状态和功能情况,当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含量也随之发生改变。
胃泌素(G-17)是一种主要由胃窦、十二指肠G细胞分泌的胃肠激素,对调节消化道功能和维持其结构完整有重要作用。
G-17仅由胃窦部G细胞分泌,因此G-17是反应胃黏膜损伤情况的重要指标。如果胃泌素17偏高,可能影响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导致出现胃肠道的疾病,比如胃炎,胃溃疡等。
胃镜结合胃粘膜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检查有侵入性,不适用于普查和筛查。而胃功能三项无创检测实现胃粘膜“血清学”活检,对于胃健康状况作出进一步判断,可将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它是一种简便、快速、重复性好、非介入性、便于动态检测的检查方法作为胃癌筛查手段。
临床应用及解读
解读
指南/共识
正是因为这三个项目的重要作用,被众多共识等文献所推荐进行胃部疾病的检测,内容如下。
科室应用及检测人群
文章来源:微诊网 ,订阅号若有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或在公众号下方留言), 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并进行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