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旗山医讯】新突破!旗山院区开展院内首例心腔内超声引导下乳头肌起源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

2023-08-05 09:20   福建协和医院

心腔内超声技术是近年来心血管介入领域的新技术,由于其创伤小,成像清晰,操作灵活,可在各腔面观察心脏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心电生理,结构性心脏病等领域。

近日,我院心血管内科陈建华主任医师电生理团队在旗山院区成功施行一例心腔内超声(ICE)技术结合三维标测系统治疗方法,完成复杂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填补了旗山院区该项心血管治疗技术的空白! 

76岁的患者老严(化名)

反复心悸胸闷

时常感觉自己心“落空了”

心跳漏了好几拍

外院查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

为解决困扰多年的顽疾

慕名来到我院旗山分院心内科就诊

我院心内科科副主任范林主任医师接诊了老严,通过阅读心电图初步考虑左室乳头肌来源的室性早搏,但由于乳头肌的结构特殊,导管贴靠和稳定性受到极大限制,与其他部位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相比,此类心律失常消融成功率低,复发率也高,具有一定挑战性。

由于解剖位置特殊,范林主任会同复杂心律失常组陈建华主任医师团队综合评估后决定采用心腔内超声(ICE)联合carto三维标测系统治疗方法,构建左心室乳头肌结构,准确引导消融导管到达并贴靠乳头肌,提高消融成功率,避免不必要的消融损伤。

98851691105005538

术前体表ECG

手术由王伟伟副主任医师操刀,通过股静脉路径置入心腔内超声导管,股动脉路径置入压力监测消融导管,在Carto三维标测的精确定位下,通过主动脉逆行方式进入左室进行激动标测,在心腔内超声的指示下,发现最早激动点位于左室前乳头肌偏基底部处,在该处进行放电消融,放电后患者早搏即刻消失,但停放电易恢复。因患者横位心,动脉逆行的途径消融导管贴靠不理想,这也是早搏容易恢复的主要原因。

王伟伟副主任医师采取穿间隔途径达到靶点处,在合适的贴靠压力下进行消融放电,这一次停放电后早搏没有再恢复,继续观察30分钟,并给予患者异丙肾静脉推注,室早始终没有再出现。术后在旗山院区心内科医护团队的悉心照顾下,老严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23041691105005658

  消融靶点(蓝点)

9041691105005884

 心腔内超声指示靶点位于前组乳头肌

35441691105006067

术后体表ECG

这是我院旗山院区开展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以来,完成的首例在心腔内超声引导下左室乳头肌起源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标志着我院旗山院区在开展复杂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方面再上新台阶!自今年开科以来,协和医院旗山院区心血管内科在科主任陈良龙,科副主任范林的带领下正在高速发展,完成了许多高危复杂的心血管危急重症病例,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更多复杂心血管病患者保驾护航!

科普小贴士

01 为什么乳头肌起源室早消融难度大

乳头肌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4%-12%,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往往无效。乳头肌的解剖结构复杂,随着心脏的搏动,乳头肌跳动明显,消融治疗导管在乳头肌上的贴靠难度较大,因此来源于乳头肌的室早标测和消融难度远大于其他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腔内超声精准指导消融导管的到位,也是此次手术成功的关键。(王伟伟副主任医师)

02 什么是心腔内超声技术(ICE)?

心腔内超声技术是近年来心血管介入领域的新技术,由于其创伤小,成像清晰,操作灵活,可在各腔面观察心脏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心电生理,结构性心脏病等领域。这项技术还可以与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结合,重建心脏模型,做到所见即所得。

END  

撰稿:心内科

责编:黄怡晨

编审:苏   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起源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心血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