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梗阻患者怎么治?新深度置管为您排忧解难
任何原因引起的小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统称为小肠梗阻。
小肠梗阻有什么表现形式?通过两例病例展示
01
某患儿,3岁。身高97cm,体重15kg,上腹疼,呈阵发性腹部疼,不可耐受,反复恶心呕吐,无排气、排便。既往史:在2年4个月前因肠套叠行腹部手术。腹透:腹部见多个气液平面。腹部平片无明显改变。WBC 11.37x10*9 NEU 79% CRP 2.43ng/L 。诊断黏连性肠梗阻。行深度置管,24小时引流650ml,腹围49cm减少至46cm。平片示气液平面消失
02
女性,59岁,身高159cm,体重51kg,以上腹部不适1月,加重1天入院。两次胃镜示胃石症,碳酸氢钠、奥美拉唑治疗效果欠佳。1天前症状加重出现脐左侧疼痛,伴恶心、呕吐,无排气排便。进食山楂史。无糖尿病史。WBC 4.06x10*9 NEU 59.30%,CT示:肠梗阻,粪石所致可能大。诊断:粪石性肠梗阻。行深度置管治疗,24小时引流960ml,NRS评分7分减为3分,导管内注入产气剂溶液治疗,8天后顺利出院。
小肠梗阻接近70-90%病人非手术治疗是有效的,非手术治疗的原则是禁食、鼻胃或长管减压、静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其中鼻胃或长管减压在治疗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传统鼻胃管的减压效率仅为30-40%,而肠梗阻导管(长管)的减压效率提高至70-80%。肠梗阻导管临床疗效得到越来越多体现及认可。
肠梗阻导管传统放置有两种方式
1.在X线下(DSA)放置。
2.内镜下放置。
这两种方法共同点都是将肠梗阻导管放置十二指肠降段或悬韧带下方附近,依靠肠蠕动带导管下行,直至梗阻部位。
肠蠕动对传统置管的疗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遇到几个问题:
1.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由于创伤、炎性反应、肠壁水肿等多种 因素所致的小肠机械性、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
2.临床表现以动力障碍为主的麻痹性肠梗阻
3.镇痛剂的应用,腹部(肠道)感染和电解质紊乱,导致肠蠕动减弱或甚至消失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将传统技术改进,称为新深度置管技术Deeper Intubation Technique[DIT],即便在肠蠕动减弱甚至消失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满意的引流减压。
病人鼻腔被局部麻醉,导管首选放置胃腔,间断通过透视观察管的位置,变换病人体位,使导管头端通过胃底、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空肠。对于消化道重建患者,导管进入输出袢困难,有时需要借助造影导管。当导管受阻或盘绕时,通过旋转导管、改变病人的姿势,调控斑马导丝并继续推动导管。随着导管进入空肠时,每进15cm观察导管的位置,用斑马导丝调整位置,同时抽吸小肠内容物。如果导管向下移动有困难,可以通过导管向肠内注入适当的空气。以改变小肠的位置。注入水溶性碘造影剂也是有用的。其可用观察肠运动的方向,刺激肠蠕动,减少肠壁水肿。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把管向下推进。
置管完成后,将15ml无菌水注入前球囊。将暴露的导管固定在鼻子旁边的脸颊上,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24小时复查一次腹部平片。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肠道扩张和导管位置,结合CT扫描,我们可以决定是否推进导管或行肠道造影,明确梗阻原因。
特点
1.数字胃肠机、DSA甚至移动DR均可。更加灵活,并且在原配备导丝基础上添加使用柔韧适中的斑马导丝。
2.术中导管进入扩张肠管直接进行有效肠道减压,即使肠道黏连严重、肿瘤合并腹膜转移的患者,导管头端未能进入扩张肠管,DIT技术使肠道有效减压需要的时间大幅度缩短。
3.单人间断操作,使手术医师避免X线辐射。
4.避免传统置管每日多次观察、测量记录松缓长度,标记导管外露长度,及 导管是否脱出。
多年来,采用新深度置管技术,众多小肠梗阻患者肠道压力短时间内缓解,手术率明显降低,成功救治上千例病人。
供稿:介入肿瘤科 谭延禄
编辑:陈圆
审核:宣传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