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韩宇:仁心笃行精研心脏微创 小小夹子妙解二尖瓣返流
健康大河南讯:(文/张玉娜)“我曾经给自己说过一句话,我不会因为我的技术不行、能力不足,让患者丧命。”这是韩宇博士给自己定的座右铭,这个座右铭从他学医之初就铭刻于心。秉承这一理念,为了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韩宇博士不断学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攀登心血管疾病技术的高峰上,砥砺前行,全力以赴、精心打磨自己的医术,直到自己追求的至善至美。
(韩宇博士)
韩宇,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培养合作导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二病区主任,国家卫健委结构性心脏病(先心病、瓣膜病)介入治疗培训导师。曾公派在北京阜外医院和英国圣托马斯医院研修先心病及心脏瓣膜病微创介入治疗。擅长各类先心病和心脏瓣膜病的微创介入治疗。
扎根心血管领域,韩宇博士与时俱进,上下求索,一干就是十数载,这期间,他不断地用新思想、新理论丰满自己,用新技术、新器械武装自己的双手,用介入技术,为老百姓治“心”病。
在众多的心血管疾病当中,二尖瓣返流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急性发作可致命。很多二尖瓣严重反流的患者都会出现晚上睡觉躺不平、走两步就胸闷气短等症状。为了解决此类患者的痛苦,韩宇博士在二尖瓣返流方面倾注了更多的精力。
(韩宇博士正在和同事一起讨论手术)
“二尖瓣就像我们双手一样,一个前叶,一个后叶,正常情况下它们像门一样可以很好的开关闭合。但是一旦中间有裂隙或者腱索断裂不能完全闭合时候,血液就会从左心室反流到左心房。”韩宇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二尖瓣返流。
常见的治疗手段有外科手术治疗、微创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但上了年纪身体条件差的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的患者,并不适合进行外科手术。而且很多患者一听到“开胸手术”就非常的恐惧,甚至有的病人一听说要开胸,就直接害怕到回家不治了。
韩宇博士(左二)在国际结构性心脏病大会上直播手术
针对这种情况,医学界研制出来了一种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又叫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是无需进行开放式心脏手术的新型微创治疗法。该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时间快。只需要在患者腿上穿刺,在三维超声引导下,通过股静脉系统到达心脏,用二尖瓣钳夹器,夹住二尖瓣两个瓣叶的一部分,使二尖瓣在收缩期,由大的单孔变成小的双孔,就可以减少二尖瓣反流。
“这个夹子就像衣服的扣子一样,”韩宇一边通过演示系扣子的动作,一边向我们解释着手术的原理,“关不住的前叶、后叶就像张开的衣服,我们只需要从中间定个扣,让二者贴合在一起,就可以解决二尖瓣反流的问题。”
(英国圣托马斯医院)
而二尖瓣钳夹术这项技术,在世界上完成的比较成熟的时候,国内还未起步。
2017年,韩宇博士孤身一人来到了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发现医院还有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这项技术,可以不开刀解决二尖瓣的问题,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于是韩宇便在心里暗暗发誓:“既然我来了,我就一定要学会学好,把这项先进的技术带回国内,用到患者身上。”
在英国最开始的两三个月,由于语言不通,韩宇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处处受难,吃了很多苦。回忆起这段经历,韩宇博士摇摇头苦笑着说:“就像把我一个人扔到了满是怪兽的荒岛上一样。”面对这一个个困境,荒岛求生的韩宇没有选择认输,而是凭借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从零开始,不断地强化升级自己的语言、知识武器,将它们一个个全都打败。
(韩宇在英国留学时照片)
从这时起,英国的泰晤士河边的每天早上,就多了一个读书的身影,多了一个读英语的声音。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声音也慢慢的从磕磕绊绊变得流利自如。而泰晤士河面上的每次一日出,都见证了这场蜕变。
在克服了语言难题的同时,韩宇也在啃食着技术这项难题,无论有多复杂,他都势必要将其学会、吃透。
“白天在手术室看老师做手术,晚上回来我就查资料、做笔记。甚至连二尖瓣钳夹器的样子,以及手术时要开到什么角度,我都要画出来。直到最后,我一共做了5本厚厚的纯英文笔记。”由于英国要求手术不能上手操作,只能在旁边观看,韩宇就只能将手术过程的画面以及问题记在脑子里,晚上回来后就一步步的回忆起手术的内容,并查阅资料解决白天一知半解的问题。那厚厚的5本笔记本中,不仅有典型的案例的积累与知识点的总结,还有许多他手绘的图画。
(韩宇的五本英语笔记)
同时,为了明白手术器械的操作原理,他就把所有的器械拆开研究:“我现在之所以对操作器械这么熟悉,是因为留学的时候,我把器械上的每一个旋钮都拆开过,每一个功能我理解的很透彻。”
“我不干就不干,但我干,肯定要干到最好!”韩宇博士坚定地说。而桌子上从1本增长到5本的厚重纯英语笔记,与夜晚里每一个被拆掉的旋钮,都在践行着他说过的这句话。
在2018年3月份,被英国忽如其来的大雪,冻到不得不裹着羽绒服入睡的韩宇,曾立下了“一定要把这项技术带回国内”的誓言。彼时,窗外呼啸的大雪越寒冷,他心中的火焰就燃烧的越炙热。而如今,这个誓言也被他实现。
(韩宇和英国学习时导师的合照)
2022年,11月22日,韩宇博士在北京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的线上指导下,开展了他主刀的第一例二尖瓣钳夹术,也开创了河南省独立完成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的先河。
患者刘先生73岁,患有冠心病、二尖瓣关闭不全、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病情反反复复,晚上睡觉都躺不平,生活质量很差。转到医院后,刘先生又因反复的心衰住进监护室,住院了七十多天仍无法出院。要解决实质性问题,就必须做手术,但刘先生年事已高且身体虚弱,已经无法耐受外科手术带来的创伤。在得知韩宇对于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后,刘先生的儿子就找到韩宇博士,想要请求韩宇为其做手术。
但是,当时河南省内还没有一个人独立做过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这个手术,而韩宇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的独立操作还没有做过。且患者的病情十分复杂,面对刘先生家属的请求,韩宇博士最开始其实心里也没底。家属却再三坚定地告诉他:“我们相信你,就交给你做。”
(韩宇博士在英国学习笔记)
面对患者对自己技术的肯定与信任,韩宇接过了这项挑战。在做手术的前一天晚上,韩宇拿出了自己在英国留学时做的那5本学习笔记,反复地翻阅温习。在脑海里模拟手术的每一个过程,思考每一个细节,并想出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正是这样一遍又一遍的演练,当韩宇真正站到手术台上那一刻起,压力退散,取而代之的是镇定自若地完成着每一个步骤。
在韩宇的精准操作下,两个特制的夹子准确定位、夹合,修复了患者病变的心脏二尖瓣,解决了二尖瓣反流的问题,顺利完成了手术。刘先生在做完手术后立马就不胸闷了,观察一周没有问题后就出了院,现在在家里没事就喝喝茶、遛遛弯。前段时间,刘先生来复查的时候还对韩宇开玩笑说:“我现在恢复的可好了,说话有底气,气势也足,声音比你还大!”
在实现了从0到1的飞跃后,如今韩宇已经独立做了三十多例的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在河南省内,就是各省级医院也多是完成个位数,独立完成30例的还没有。韩宇博士在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治疗二尖瓣返流方面,遥遥领先。
韩宇成为中国MitraClip卓越学院讲师(河南唯一)
5月20号,MitraClip卓越学院(MBA)在北京成立,这个学院可以说是“TEER的黄埔军校”。韩宇作为河南唯一入选者,被聘为国内首批讲师成员,参与共建TEER(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标准化培训体系,共同推动该技术在全国的发展和普及。过去那个埋头记笔记吸入知识的人,也变成了可以在全国去传经布道的人。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是韩宇博士的优异成绩。然而正如冰心所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是的,做好一个手术的背后,是努力、奋斗、思考、反思、探索,是坚守初心,是挥洒汗水。
为了提高解剖水准,韩宇在家里经常拿着猪心进行解剖,一个又一个,一遍又一遍,细致入微,层层研究,熟练掌握心脏的结构,精准地实施自己的术式,力求做到鹰眼、狮心、妙手,精、准、稳地操作每一个刀锋。
(韩宇博士演示二尖瓣钳夹术的照片)
做好一项手术,对于一个医生来说,不仅仅在手术本身,还在于一个医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对全局的把握和掌控。每当手术之时,韩宇对麻醉学的认知让他能与麻醉师精准衔接。对重症疾病的研究,让他增强了对疑难危急重症患者应对的能力。在北京阜外医院学习的超声知识,让他掌握更多的技术手段,得以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与众多路径之中,精准选择最适合病人的一个治疗办法。
正是前期这些量的积累,才有如今质的飞跃,才有了手术时能够做到毫米级的精准无误。
自古以来,仁心仁术,这四个字,总是紧密相关。这说明,一个医生只有胸怀初心,才能心中有爱,才能行动有力,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所学所知,是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而前行,唯有这种责任在肩,使命担当,才能激励、鼓舞一个医生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韩宇博士查看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后的患者)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为了病人能够得到救治,韩宇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将大爱,书写在了他踏过的每一步上。在行医的十几年里,韩宇博士遇到了众多家庭贫困的患者,他经常为了患者能够得到救治,主动帮助他们申请救助基金,甚至自己出钱为经济拮据的患者打印3D模型。
虽然,他见惯的生死,但是,面对一个个热切的眼神,他的心从来都是软的。“如果不去救的话,心里始终会有遗憾的。就像看到淹没在水里的人,如果你不救,心里肯定有愧疚。”韩宇说道。
医学的理论与技术总是需要不断更新,从而能够给病人带来更好的治病体验。未来,韩宇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希望能够不开刀,进行二尖瓣置换,这将大大减少病人做手术的创伤。目前他已经申请了专利,将通过动物实验来验证临床效果。
一半是对医学的热爱,一半是病人的需求,共同推动着韩宇博士前进。在熟练掌握目前的这些技术后,他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马上投入了新技术的研究。“如果将来有一天,病人能用上我发明的瓣膜得到救治,那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欣慰。”说到这时,韩宇博士的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这就是韩宇博士,一个追求技术的“行者”,心无旁骛,执着如一,笃心笃行。一个开拓进取的“拓荒牛”,像个“拼命三郎”一样,不断向新的医学领域发起挑战,只为使病人痛苦更少,获益更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