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旬高龄老人二尖瓣重度返流,微创介入手术为其修复“心门”
90岁高龄老人的“心门”出现“故障”——极重度二尖瓣返流让她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安静不动的情况下仍然反复胸闷气促不能平卧,发作时阿婆总有种濒死感,一口气上不来就会随时夺走她的生命。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利用一个“小夹子”,通过微创介入的方式给她完成了这台风险极高的“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目前患者已经康复出院。
“这么高龄的患者,完成这么高难度的操作,创造了生命奇迹!”
9旬老人出现“心门”故障
五年前,吴阿婆85岁,身体健康,能够自行外出买菜旅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动的吴阿婆发现每次活动后会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气促、脚肿,因为多在活动后出现,休息后就能缓解,她和家里人一直觉得只是年纪大的表现,后来得知硝酸甘油可以改善胸闷症状后,每次都通过含服硝酸甘油来缓解。
因此,阿婆一家人觉得不是大问题。直到今年三月底开始,这种胸闷气促发作得越发频繁,甚至让她无法平卧,难以下地,动则气促。
在当地辗转多家医院治疗,已经是非常典型的心衰,后经过相关检查,确诊为“老年性退行性瓣膜病二尖瓣极重度关闭不全,永久性心房颤动”,仅用药物治疗已经完全不起作用,而且根据复查的心肾功能验血,提示心肾脏器功能日渐变差。
二尖瓣是调节心脏血运的重要器官。人体的心脏由四个“房间”构成: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二尖瓣是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大门”,当血液从左心房流向左心室后,这两扇门就会关闭防止血液倒流,确保左心室血液能够正常通过人体主动脉流向各个组织器官。
为了获得进一步治疗,吴阿婆被救护车转送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当时正在值班的心血管内科罗碧辉主任接到救治任务后,立即前往检查,“患者来到医院时,整个人已经无法躺平,胸痛胸闷气促严重,胃口差,恶心呕吐,下肢浮肿,情况已经十分危险。”
检查结果显示,吴阿婆的心衰标志物BNP高达16000pg/ml,是正常值的160倍,“心脏彩超显示患者二尖瓣钙化及关闭不全,导致左心功能严重不全,心功能分级已经达到最差的四级。”罗碧辉主任意识到情况的危急,如果不及时修复二尖瓣,改善心脏血运情况,90岁的阿婆极有可能随时出现猝死,而且有效抢救空间极小。
如何修复二尖瓣膜这扇“门”
“心脏里瓣膜如同一扇门,需要正常开合才能维持运转,而如果年久失修,就好比拉索桥的钢索绷断了,拉不住门栓就会导致关不全,血流就会逆向流动。”
罗碧辉主任解释,当血液大量回流的时候,就会影响这个心脏功能,甚至影响到相关联的“下游”脏器功能,比如顽固性的肺水肿、急性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吴阿婆当时来急诊的时候,这些情况都出现了,而且是在用了充分的药物情况下。“根据现代医疗技术,当下唯一的办法就是修复二尖瓣的介入微创手术,让心门重新步入正轨。”但这个过程同样艰难重重,危机四伏。
传统治疗方法是需要通过外科开胸手术,医生在开放的视野下完成手术修复或者换瓣膜。但对于像吴阿婆这样,不仅已经90岁高龄,而且自身还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和房颤等基础疾病,是无法承受住开胸手术的创伤。
心血管内科团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多次讨论和评估,并组织重症医学科、呼吸科、肾内科、麻醉手术科、超声科、心脏外科等多学科会诊,考虑心血管微创介入技术为其“夹住”闭合不严的二尖瓣瓣叶,这种操作方式创伤小、恢复快,比较适合高龄患者,这一方案得到医院层面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多学科团队经过两次会诊评估之后,尽管为其做好了各项预案,但仍旧存在非常大的风险,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的时候,罗碧辉主任说至今都无法忘怀老人家充满渴望的眼神和她对家属说的话:“我不想长期卧床的生活,我想要做手术,试一下,搏一把。”正是基于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让医生也有了挑战高难度手术的责任、义务、勇气和力量。
经过充分的术前讨论、优化药物诊治方案,调整到患者各项参数平稳后,各学科按照之前的讨论流程,依次开始与阿婆共同“闯关”。
“心血管介入手术本身非常曲折,手术过程中需要通过心脏下腔静脉-右心房-左心房-左心室将夹合器送入二尖瓣位置,将闭合不严的二尖瓣夹住,使得心脏左心室血液无法回流返流至左心房,重新恢复二尖瓣‘单向阀’功能。”
负责这台手术的心血管内科王慧勇医生介绍,二尖瓣钳夹术本身就是一项精细化的操作技术,而用在如此高龄的脆弱老人身上,瓣膜病叠加心房颤动以及逐步加重的急性肾功能不全,无疑增加了手术难度,多学科团队严阵以待。
一个“小夹子”解决大问题
麻醉科蓝岚主任亲自坐镇,开始第一站麻醉,之后,超声科丁尚伟医生、孙婷医生再次给吴阿婆进行食道超声细致检测,介入室技师与护士配合心血管内科王慧勇医生、李元青医生,在DSA引导下,顺利将导丝从腹股沟穿刺进入左心房及左心室,使用特制的二尖瓣夹合器将二尖瓣前、后叶中部夹住,使二尖瓣在收缩期由大的单孔变成小的双孔,从而缩小二尖瓣的间隙,“手术过程中需要经过血管绕行三个心腔到达二尖瓣,要不断调整夹合器达到最佳的钳夹位置,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大出血,危及生命。”
两个多小时之后,这台让人“揪心”的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心脏超声对比发现,患者的二尖瓣反流束面积明显减少。手术结束后一个小时,患者便苏醒了,次日已经可以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让阿婆自己和子女都喜出望外。
术后一周后复查结果显示,吴阿婆心衰标志物明显下降,生活状态得到极大改善,肾功能不全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气促脚肿已经消失。出院后,阿婆的情况正在逐步继续改善,胃口大开,生活自理,吃喝拉撒睡基本恢复到85岁发病前的健康状态。
二尖瓣返流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以往最有效的手段是开胸进行二尖瓣修复或置换手术,但因为心功能差、高龄、合并症多等高危因素,很多患者无法耐受外科手术。
王慧勇医生表示,心脏二尖瓣钳夹术是一项技术难度极大的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康复时间短且避免体外循环风险等优点,更适合高龄、器质性或者功能性中重度或重度二尖瓣返流,无法耐受开胸手术治疗的患者,能够帮助更多高危的二尖瓣返流患者重获健康。
编辑:海鹏 禾安
责编:阿如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