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 | 北京医院专家:老年疾病防治,运动处方价值可大了

2023-08-03 09:30   北京医院

运动获益并非活力老人的专属,即使对于卧床老人,合理运动仍可产生延缓失能的干预效果。

提及老年健身,有的人会首先想到日行万步坚持打卡的活力老人,或是“闪转腾挪”于健身器械间的强健老人。其实,即使是已出现功能衰退的老人,依旧能从科学健身中获益。7月24—30日是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健康报记者走进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科,探究科学健身如何助力老年健康。

运动成为老龄生活的重要组成

在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李晶的诊室里,当她询问老年患者是否有运动习惯时,往往得到的是不假思索的肯定回答。

55161691019318161

随着健康老龄化的观念渐入人心,运动成为老龄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健步道上、广场上、公园里都活跃着老年人的身影。《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老年人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已达48.0%。

《调查公报》显示,在老年人参加的运动项目中,健步走占比将近一半,达41.6%。这与李晶的观察一致,“老年人往往执着于某一种运动项目,却忽略了多元运动的概念。”

“更多老年人仅把运动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并未意识到它作为治疗手段的作用。”李晶说,运动干预因其接受度高、成本低廉、实施难度低、适用场景广等特征,呈现出显著的治疗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一个弹力带,一个矿泉水瓶,都可以作为运动器械;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将有助于减缓肌肉和骨质流失、减少损伤、提升身体柔韧性、提升身体平衡能力,最终预防和延缓失能发生。”李晶说。

今年6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护理学组、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医学护理分会、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联合发布《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该《指南》包括运动原则、不同类型运动的效果和计划、运动过程中的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等在内的18个临床问题和32条推荐意见。

“《指南》既对老年人运动的细节问题予以解答,比如进行抗阻运动时,不同肌群的训练顺序如何安排;也更注重中国老年人的偏好,突出本土化特点,比如在推荐的有氧运动中,将气功、八段锦、太极等纳入其中,提供了多种选择。”李晶说。

李晶解释说,一份科学、适度、有效的老年运动方案,需兼顾力量、心肺耐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的锻炼。与此同时,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老年人,运动干预方式不尽相同,需识别运动潜在风险,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科室所收治的老年患者,均需接受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由多学科诊疗团队开具运动处方。以最常见的肌少症为例,强度较低的健步走,并不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有效的运动干预方式是抗阻运动。因此,没有专业评估,就难形成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

31071691019318424

运动处方就是一份个体化指导,在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社会需求后,为其规划出最适宜的运动项目、强度、频次、持续时间,以达到最理想的干预效果。

然而,运动干预不似打针吃药立竿见影,需较长的治疗周期,完全依靠综合医院尚存难度。在李晶看来,有效的运动干预需满足3个条件:面对面训练,以提高运动干预的依从性;小组式训练,以提高运动干预的针对性;集中式训练,以提高运动干预的周期性。

“这3个条件恰恰可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组织力和执行力。由居民们熟悉且信任的全科医师执行上级医院所开具的运动处方,或是未来运动干预的主要途径。”李晶说。

卧床老人同样可从运动中获益

运动获益并非活力老人的专属,即使对于卧床老人,合理运动仍可产生延缓失能的干预效果。

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科曾收治了一名年近九旬的老人。“乳腺癌中晚期、慢性白血病、肺动脉高压……”该科病房副护士长张洁边细数老人的病症边回忆道,“收住院时,这位老人整个人瘫软在病床上,与人交流也很淡漠。”

经一段时间的对症治疗,老人闯过了鬼门关,但仍无法下床活动。这时,多学科诊疗团队介入,为老人制订康复方案,开具运动处方。而家属并未抱有更高期望,开始为老人置办失能老人专用的升降护理床。

随后的3个多月里,康复治疗师陪伴在老人身边,指导她进行康复训练。张洁的手机里留有老人康复治疗期间的视频。视频中,老人略显吃力地抬举着迷你哑铃,含糊不清地喊着口号。“抬举哑铃是上肢抗阻训练,配合‘抬,举,抬,举’的口号,目的是同步锻炼心肺功能。”张洁解释。

随着运动干预的开展,老人的躯体功能日渐好转,家属为老人出院所准备的辅具,也从护理床换到轮椅,最后临出院时,换成了助行器。“老人已能在助行器辅助下行走。”张洁说,老人的躯体功能改善后,家属的照护负担也相应减轻。

运动干预不仅作用于躯体功能的好转,更作用于治疗信心的增强。张洁对因肺部重度感染而极度消瘦的文老记忆尤深:“他总揣着一个小本,随手写几笔住院随记。”

入院没多久,文老就记下一句随感:“痛苦生活不如欢乐死去,人都有这样的过程,你不能……”

“没写完整,多半是体力不支,但意思基本也能猜到了。”张洁深知,老人所流露的消极情绪,缘于躯体功能每况愈下。

待文老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多学科诊疗团队介入,运动干预提上日程。“文老非常虚弱,他的康复训练是从最简单的胸腹式呼吸开始。”张洁介绍,进行胸腹式呼吸时,康复治疗师轻轻触碰文老两侧的胸廓,让文老感受胸腔的位置,引导他吸气、呼气,通过胸腔有节奏地扩张和缩小,达到锻炼心肺功能的目的。

从胸腹式呼吸到抗阻训练再到负重训练,文老在半年多的运动干预中逐渐恢复着躯体功能。“某天,护士们发现,文老又在小本上划划写写。”张洁告诉记者,这次他写下这样一句话:“生命不止,运动不息。”

摘自:“健康报新闻频道”微信公众号

主编:孔竞  监制:黄贵平

编辑制作:宣传处  吴一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北京医院,老年人,处方,运动,老年,健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