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成都印发改善就医试点方案:1次挂号最长管3天,可多科就诊!

2023-08-03 13:43   诊锁界

当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加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

“一次挂号管三天”的话题引发关注,背后是患者盼望已久的“延长挂号有效期”,而这个细微的变动背后,则是为“让医学回归应有的人文关怀”做出的努力。公立医疗改革正在向传统民营医疗的服务体验优势靠齐。

来源:成都卫健委/成都日报/医脉通

整理:川医观察

编辑:太白

01、1次挂号最长管3天,可多科就诊,成都印发改善就医试点方案

7月21日,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成都市医疗保障局印发《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门诊体验工作试点方案(试行)》,进一步优化门诊服务流程,改善门诊患者就医感受。

74121691017935999

其中,就包括近段时间一直热议的“一次挂号管三天”。具体内容如下: 

(一)延长挂号有效期。实行“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延长挂号有效期至主要疾病诊疗行为完成,原则上不超过3天,医疗机构不得重复挂号、重复收费。对于当日不能完成的检查检验项目,免费为患者提供复诊预约服务,解读报告和明确治疗方案无需再次挂号。     

(二)实施院内“一卡通”。实行“一人就诊只挂一次号”,为合并多种疾病、需要跨科室就诊的患者提供跨科预约服务,患者凭居民电子健康卡、医保电子凭证享受次挂号多科就诊。首诊医生完成本专业诊疗后,根据病情评估将患者转诊至其他科室诊疗,患者无需再次挂号。     

(三)实施医联体“一号通”。加强医联体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双向转诊流程。为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提前预留一定比例号源、床位,优先为家庭医生团队预留。畅通绿色通道,医联体内转诊无需再次挂号,实现上级医院和成员单位一号通用,引导患者基层首诊。     

(四)创新门诊服务模式。设立多学科诊疗(MDT)、药学、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新型门诊,提供更加丰富的门诊诊疗服务。设立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导诊、咨询、检查检验预约、投诉建议受理、便民设施租借等服务。探索提供晚间、周末门诊等延时服务,满足上班、上学等人群就诊需求。     

(五)再造门诊服务流程。鼓励提供智能导诊分诊服务,多维度提升预检分诊能力,帮助患者精准匹配就诊科室、号源和预约,探索与门诊电子病历系统对接,形成高效的智能问诊-分诊-预约-病史采集流程。积极探索通过互联网医院、多学科门诊等途径完成门诊患者的后续诊疗。     

(六)推广信息化预约诊疗。开展信息化预约宣传指导,确保18—60岁人群实现100%信息化预约诊疗,为18岁以下、60岁以上人群提供现场挂号预约。首诊医生为患者提供检查检验诊间预约,患者无需再次预约和签到。     

(七)加强门诊号源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二次叫号系统、候诊提醒系统等,健全完善线上收(退)费、自主退号、集中检查检验预约、自助开单、报告查询等系统。科学精准调整各挂号渠道号源投放量,加强退号与爽约管理,建立退号惩罚和候补机制,提升号源使用效率。据悉,《试点方案》的试点阶段为2023年7至12月,以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金牛区-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网格化城市医联体成员单位为试点,开展试点探索。2024年1至3月对试点单位和试点工作开展全面总结评估,2024年5月根据效果评估情况,适时向全市三级公立医院和医联体牵头单位推广。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成大附院)官微也在昨日发布相关内容,并对适用范围作出说明。

32081691017936303

2261691017936400

02、击中了患者的痛点,但也有不一样的声音

就诊奔波之累,相信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

一方面,挂号不易,尤其是专家号,由此催生了各类挂号黄牛游走在灰色地带野蛮生长,让挂号成为患者就医路上的第一“绊脚石”。另一方面,好不容易排上队、看上诊,接着还需要去做各种检查,如果一天之内不能拿到结果,只能第二天继续排队挂号、就诊,而复诊又会重新遇到这些困难。

所以,多次挂号不仅多花钱、多跑腿,而且还可能续不上号。如果一次挂号能管3天,这些烦恼将不复存在。

“一次挂号管三天”,击中的是患者的痛点,因此也得到了患者的支持。

33211691017936493

但也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

在医生按顺序接诊的间隙,总会有复诊的患者见缝插针地寻求医生看检查报告,说实话,这些哪怕是当天的复诊患者都很容易引起初诊排队患者的不满,更何况是隔了些天不挂号甚至是不排队的复诊患者。

这里涉及到了一个医疗秩序被扰乱的问题。不过,在实际就医过程中,(成都)不少医院初诊与复诊患者都会先在报到机排号,上述医疗秩序问题或许能够避免。

但必须承认的是,正在推进的网上预约挂号,是压缩看病排队时间的有力举措,预约时间的精准度,决定了看病的便捷度。复诊患者在3天内随时可以加入,这将使预约挂号失去精准度,为这项改革增添障碍,将导致初诊患者的看病时间更不确定。

与此同时,医生在原有门诊量的基础上增加了未知的复诊量。一方面,复诊患者数量不确定,将使号源很难事先分配,挂出的初诊号源只能大幅减少。这样一来,方便了复诊患者,却让初诊患者看病更难。

另一方面,医生工作量增加,他们压力山大的同时只能去尽量压缩每个患者的就诊时间,这对于请假看病乃至是异地就医的患者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同时,对于医生而言,不管是初诊还是复诊,每一次看诊都是需要评估病情、付出劳动的过程。而“一次挂号管三天”,实际上代表着复诊免费,部分医生反映“虽然挂号费中作为医生收入的部分本来也不多,可复诊挂号费全免还是有些说不过去。”相关利益如何调整,需要仔细斟酌。

此外,在患者扎堆的大医院,在“一号难求”的专家门诊,推进此类举措更需要审慎,要提前考虑好由此带来的其他问题。

不可否认,“一次挂号管三天”确实可能会给诊疗秩序带来一些挑战,但每一个新措施的推行,必然会有它的阵痛期和适应期。如何交出令患者、医务工作者都满意的答卷,考验的是医院的管理水平。

03、让医学回归应有的人文关怀

今年5月,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徐斌出席活动时的一段致辞令人印象深刻:

当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加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时刻保持对病人的尊重、热忱和关心,时刻保持对职业的神圣感,对生命的敬畏感。要看好病,既要问病情,也要看病人的状态、情绪,还要了解病人的工作、生活,用人文精神指导临床,让医学回归应有的人文关怀,让医生回归看病救人本职,回归健康保障本职,提升临床水平。要聚焦“主业”,以人文精神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一方面要用好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也要切实解决“见病不见人”“见报告单不见人”等过度依赖机器设备的问题。以“重规范、优服务、抓细节、提质量”为手段,不断优化服务链条,完善服务流程,做优服务细节,在具体诊疗行为和语言沟通中尽可能体现人文关怀,礼貌周全,服饰整洁,为患者提供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的人文关怀,使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始终感受到人性温暖和人格尊严。要强化“主责”,以人文精神提升医院管理水平。要站在患者的角度和立场作决策、定举措,以“四化建设”为统揽,健全“上下联动、协同配合、便捷高效、温馨细致”的管理服务体系,广泛开展人文科室、人文医院、人文机关创建,培树先进典型和时代楷模,凝聚支撑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医学人文听起来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但它却存在于诊疗中的方方面面,哪怕门诊大楼中一个干净整洁的厕所,都体现着医院医学人文建设的成效。挂号,是去医院看病就诊的第一步,“一次挂号管三天”这个细微的改动本身就代表了“让医学回归应有的人文关怀”做出的努力。

END  

本文来源:成都日报/成大附院官网/医脉通

整理:川医观察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医联体,挂号,门诊,复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