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揿针联合托烷司琼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恶心呕吐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以下文章来源于临床麻醉学杂志 ,作者刘英姿,李艳,等
本文由“临床麻醉学杂志”授权转载
揿针联合托烷司琼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恶心呕吐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刘英姿 顾汉宝 刘燃 李艳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南院区麻醉科
通信作者:李艳
基金项目:河北省卫健委计划项目(20200391)
【摘要】目的
观察揿针联合托烷司琼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恶心呕吐(PONV)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90例,年龄25~60岁,BMI 18~28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托烷司琼组(A组)、揿针组(B组)和揿针组联合托烷司琼(C组),每组30例。A组麻醉前30 min静脉推注托烷司琼5 mg;B组麻醉前30 min应用揿针刺激患者中脘、双侧内关、足三里穴,留针48 h;C组麻醉前30 min静脉推注托烷司琼5 mg,并应用揿针刺激患者中脘、双侧内关、足三里穴,留针48 h。记录术后6、12、24 h恶心呕吐严重程度评分、术后首次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分别在术前30 min和术后24 h抽取静脉血检测TNF-α和IL-6的浓度。
结果
与C组比较,术后6、12、24 h A组和B组恶心呕吐严重程度评分明显升高,术后24 h TNF-α和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P<0.05)。
结论
揿针联合托烷司琼能够有效预防PONV的发生,改善胃肠功能,缓解免疫抑制,减轻术后炎症反应。
【关键词】
揿针;托烷司琼;炎性因子;术后恶心呕吐
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是围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手术创伤与麻醉均能导致机体应激反应,术后出现免疫功能抑制、炎性介质失衡,可影响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影响术后康复[2]。揿针是一种揿钉形皮内针,作用机理与针灸相似,针刺相应穴位可达到镇吐效果,它的疗效可靠、作用持久、安全无痛[3]。金浩然等[4]研究表明,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揿针对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效果显著,可改善胃肠功能,缩短术后禁食时间。揿针联合托烷司琼是否能抑制炎症反应方面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选取揿针刺激中脘穴、双侧内关、足三里穴联合托烷司琼,探讨其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PONV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CYFYLL2020231),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2021年5—10月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年龄25~60岁,BMI 18~28 kg/m2,ASA Ⅰ或Ⅱ级。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对本次研究不能配合,凝血功能异常,中脘穴、双侧内关、足三里穴位处皮肤有感染、破损,有胃肠道疾病史,有晕针史。剔除标准:揿针脱落。
分组与处理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托烷司琼组(A组)、揿针组(B组)和揿针联合托烷司琼组(C组)。A组麻醉前30 min静脉推注托烷司琼5 mg,B组麻醉前30 min酒精消毒目标穴位处皮肤,应用揿针(1.5 mm×2.0 mm)快速垂直刺入患者中脘、双侧内关、足三里穴,并轻轻按压针帽处使患者有酸胀或麻木感,无明显疼痛感即可。C组麻醉前30 min静脉推注托烷司琼5 mg并应用揿针刺激患者中脘、双侧内关、足三里穴。所有应用揿针的患者手术结束后再次按压针帽处,返回病房后每3小时按压一次,共按压3次,每次持续3 min。若患者在干预后仍出现难以忍受的恶心呕吐,静脉给予托烷司琼5 mg、甲氧氯普胺10 mg、地塞米松10 mg。为避免针刺中脘穴对腹腔镜手术术野消毒的影响,应用无菌护皮膜贴住针刺部位再行消毒。本次研究揿针固定良好,未见脱落。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禁饮4 h,禁食8 h。入室后监测HR、BP、SpO2、BIS。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5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丙泊酚2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行气管插管并进行机械通气,VT 8 ml/kg、RR 12次/分、FiO2 50%。麻醉维持:吸入1%~2%七氟醚,静脉泵注丙泊酚4~6 mg·kg-1·h-1、瑞芬太尼0.10~0.15 μg·kg-1·min-1,维持BIS 40~60。围术期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所有患者均采用术后静脉镇痛,镇痛泵药物配方为舒芬太尼200 μ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200 ml,背景剂量3 ml/h,单次按压剂量3 ml,锁定时间30 min。
观察指标
记录术后6、12、24 h恶心呕吐严重程度评分和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于术前30 min、术后24 h抽取静脉血,检测TNF-α和IL-6的浓度。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的PONV四级评分标准,评价术后恶心程度:0分,无恶心呕吐,仅干呕;1分,轻微恶心、腹部不适,但无呕吐;2分,明显恶心,但无内容物吐出;3分,严重的呕吐,有胃液等内容物呕出,且必须药物控制。
统计分析
样本量计算主要参考指标为术后24 h恶心呕吐程度评分。采用PASS 15.0计算样本量,A、B、C三组术后24 h恶心呕吐评分为0分的分别为1例(17%)、2例(33%)、4例(67%)。假设α=0.05,1-β=0.9,每组所需最小样本量为27例。为提高检验效能,增加10%的样本量,最终每组样本量为30例,共90例。
采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间距(I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90例,每组30例。三组患者年龄、BMI、ASA分级、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与C组比较,A组和B组术后6、12、24 h恶心呕吐严重程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表2)。
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P<0.05)(表3)。
术前30 min三组TNF-α和IL-6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术后24 h A组和B组的TNF-α和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表4)。
讨 论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因微创手术的特点有住院时间短、腹部伤口小等优势,但是由于手术的牵拉、术中和术后的应激反应等,术后PONV的发生率较高[5]。炎性因子可反映机体炎症程度,手术创伤后,血清中的TNF-α、IL-6等细胞因子会相互诱导,引发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应[6-7]。综合干预和围术期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预防PONV的发生,减少炎性因子的产生与释放,降低器官的损伤。
托烷司琼为高效性和选择性的5-HT3受体拮抗剂,可选择性抑制这一反射中外周神经系统的突触前5-HT3受体的兴奋,麻醉前应用能够有效的降低PONV的发生率。但是单一药物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患者单纯应用止吐药仍会发生难以忍受的术后恶心呕吐[8]。揿针是一种新型形似图钉状的皮内针,属“浅刺法”范畴,揿针埋入皮下可产生持续、稳定的刺激,可以运行经络,调和脏腑气血。它的优点是针体短小、起效快、安全无痛,比较容易被患者接受[9]。Cho等[10]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正确的穴位配伍是发挥穴位刺激疗效的关键,并且能够增强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的穴位是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中脘穴属奇经八脉之任脉,是六腑经气交汇之处,有和胃调中,调节脏腑功能之效[11]。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合穴,为疏导胃气之枢纽,能调气机、助运化、降逆止呕[12]。内关穴为八脉交汇穴,通阴维脉,与阳明经相合,有和胃降逆之功[13]。通过刺激以上穴位可脏腑同治,肠胃同调,共奏健脾和胃、有理气通腑之功[9]。
中医相关理论认为术后发生恶心呕吐是由脾胃不和,功能失调,邪去正伤,浊邪上犯所致。经络理论认为“经脉所至,主治所及”[3]。本研究循经取穴,应用揿针通过持续微量的刺激有效穴位达到通经活络、和胃健脾、理气通腹之功效。托烷司琼可选择性阻断周围神经元中的5-HT3受体,用于减轻外科手术后的恶心和呕吐。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注射托烷司琼的患者比较,单纯应用揿针或揿针联合托烷司琼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与单纯注射托烷司琼或单纯应用揿针的患者比较,揿针联合托烷司琼恶心呕吐严重程度明显降低。白红梅等[14]研究表明,电针联合托烷司琼能有效减低全子宫切除患者PONV的发生,使患者胃肠功能得到改善,本研究结果与其研究结果一致。
持续的恶心呕吐对于机体而言是强烈的应激源,它引起的炎症反应表现为促炎因子分泌增多。炎症早期产生的TNF-α和随后产生的IL-6在机体防御反应中起核心作用,IL-6对组织损伤的反应比较灵敏,升高水平与组织损伤有关,现已成为监测创伤应激反应程度的主要指标[15]。TNF-α常用于评价机体炎症反应严重程度,TNF-α含量升高可促进患者血管通透性增加及局部神经功能损伤[16]。王晓秋等[17]研究表明针灸干预可能通过“调衡”机制减轻手术的应激反应,降低术中损伤,加快术后康复。王冬冬等[18]研究表明,穴位电刺激能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减少免疫细胞多种促炎因子TNF-α、IL-6、IL-1等的释放。卫建峰等[19]研究表明舒芬太尼联合托烷司琼能很好的减轻术后创伤应激反应,降低IL-6、TNF-α的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揿针联合托烷司琼是否能抑制炎症反应方面的报道较少。本研究综合干预,应用揿针持续刺激足三里、内关、中脘穴,通过刺激体表,诱导机体自主调节系统,调节机体稳态平衡。托烷司琼抑制5-HT3受体的兴奋,可减轻呕吐所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注射托烷司琼或单纯应用揿针的患者比较,揿针联合托烷司琼术后TNF-α和IL-6的浓度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揿针刺激中脘穴、双侧内关、足三里穴联合托烷司琼能够有效预防PONV的发生,改善胃肠功能,缓解免疫抑制,减轻术后炎症反应。
参考文献略。
DOI:10.12089/jca.2023.06.005
END
免责声明:
本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END
编辑:MiLu.米鹭
校对:Michel.米萱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