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泌体?
外泌体最早于1983年发现于体外培养的绵羊红细胞上清液中,1996年成为免疫学家的兴趣点。外泌体由很多细胞释放,如B细胞,树突细胞,T细胞,表皮细胞,血小板等。存在于各种体液如羊水,腹水,鼻灌洗液,唾液,血清,血浆,乳汁,尿液,脑脊髓液,以及细胞培养基等。参与细胞间通讯、细胞迁移、血管新生和免疫调节等过程。
一、外泌体的起源和组成
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一类囊泡,其直径一般在30到150纳米之间。外泌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细胞内的多种源头,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多囊泡体等。在形成过程中,细胞将特定的生物分子封装到外泌体中,包括蛋白质、核酸(如DNA和RNA)、糖类和脂质等。这些成分使外泌体成为了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信息传递媒介。
二、外泌体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外泌体在细胞间的通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通过与目标细胞膜的融合释放其包裹的生物分子,将信息传递给目标细胞。外泌体可以携带多种功能性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微RNA等,这些分子在目标细胞中可以调节基因表达、细胞增殖和免疫反应等生理和病理过程。此外,外泌体还可以在细胞外环境中稳定地保护其封装的分子,从而增加其传递的效率和稳定性。
三、外泌体的分离和鉴定方法
提取外泌体的方法有超速离心法、尺寸排阻法、试剂盒沉淀法等。电镜、NTA粒径、Western blot检测俗称外泌体鉴定的“三把斧”。NTA鉴定:通过使用Nanoview纳米粒子分析仪,对样品中的颗粒进行跟踪分析,可以鉴定外泌体的大小、数量、浓度等信息,TEM鉴定:通过电镜观察样品中的颗粒形态、大小、结构等来鉴定外泌体;WB检测:通过WB技术检测外泌体中的特定蛋白质标志物,如CD63、CD9和CD81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