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性高SVV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腹腔镜肝切除术老年患者残余肝功能的影响
本文原载于《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2年第6期
腹腔镜肝切除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肝占位性病变的常用手术方法[1]。肝切除术时会发生缺血再灌注,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加重肝损伤[2]。腔镜下肝切除术难度系数大,风险较高,出血量严重影响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3]。老年患者心脑血管代偿功能下降以及术前禁食、肠道准备及全麻药物的使用,易造成循环系统功能不稳定,如何进行合适的液体管理,对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组织和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保障残余肝功能,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4]。临床上肝脏切除术通常采用控制性低CVP的方法进行补液,有一定滞后性[5],易造成重要脏器血流灌注减少,尤其是残余肝脏。每搏变异度(SVV)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中,具有微创、连续、实时、安全等优点,其预测容量反应性的准确性高,气腹时仍准确可靠,特异性和敏感性强[6,7]。本研究拟评价允许性高SVV GDFT对腹腔镜肝切除术老年患者残余肝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CYFYLL2019003),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老年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BMI 18.5~24.9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Child-Pugh分级A或B级。排除标准:严重心、肺、肾、肝功能不全疾病及手术史,严重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SVV GDFT组(SG组)和CVP指导补液组(C组)。
入室后监测BP、HR、ECG和BIS,行桡动脉穿刺,监测有创血压,SG组同时连接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仪,监测SVV等。C组行颈内静脉穿刺测定CVP。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舒芬太尼0.4 μg/kg、顺阿曲库铵0.15 mg/kg、丙泊酚0.5~1.0 mg/kg。设定VT 8 ml/kg,通气频率10~12次/min,氧流量2 L/min,FiO2 60%,吸呼比1∶2,PETCO2 35~45 mmHg(1 mmHg=0.133 kPa)。麻醉维持:吸入1%~2%七氟烷,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4~6 mg·kg-1·h-1、瑞芬太尼0.2 μg·kg-1·min-1,根据术程间断给予顺阿曲库铵0.05~0.10 mg/kg,维持BIS值40~60,术毕送至恢复室。术中气腹压为12~14 mmHg,均采用头高脚低位,术中将肝门阻断,每阻断15 min松开5 min,共阻断2~3次,切除完成后对拢肝断面并缝合。
术中液体管理分2个阶段。第1阶段为手术开始至切肝完成,第2阶段为切肝完成至手术结束。第1阶段,SG组维持SVV 13%~20%;C组维持低CVP 0~5 cmH2O(1 cmH2O=0.098 kPa)。具体方法如下:以2~4 ml·kg-1·h-1晶体液为基础量;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必要时静脉注射呋塞米5~10 mg。当MAP<65 mmHg且持续1 min时,给予去甲肾上腺素4 μg。并以羟乙基淀粉50~100 ml冲击扩容;若MAP>65 mmHg但维持时间<5 min,去甲肾上腺素剂量加倍。此阶段维持目标:MAP 65~95 mmHg,HR 60~90次/min,尿量>0.5 ml·kg-1·h-1,当Hb<70 g/L时予以输血。第2阶段,SG组补液维持SVV 9%~13%;当SVV>13%时(持续5 min)或当前次补液试验反应为阳性时(SVV升高超过10%),另给予3 ml/kg羟乙基淀粉,可重复使用,当SVV为9%~13%时减慢输液速率。C组维持CVP 5~12 cmH2O。
于入室(T0)、切皮(T1)、开始切肝(T2)、切肝完成(T3)和术毕(T4)时记录MAP和HR;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尿量、术前及术毕血清乳酸浓度;抽取肘正中静脉血3 ml,于T0~4时测定血糖和皮质醇浓度。术前、术后1、3和5 d时测定血清AST、ALT、总胆红素(TBIL)和白蛋白(ALB)浓度,记录PT、APTT、凝血酶时间(TT)和Fib浓度;于术前和术毕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各指标、手术时间、平均残肝分数和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各指标、手术时间、平均残肝分数和肿瘤直径的比较(n=50)
注:BMI为体重指数
与C组比较,SG组T2,3时MAP和HR降低,出血量减少,输液量和尿量增加,术毕PT和APTT缩短,血清IL-6和乳酸浓度、术后5 d时血清AST和ALT浓度降低,住院时间缩短(P<0.05)。见表2,表3,表4,表5,表6,表7。2组术后腹腔积液发生率分别为2%和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表2两组患者不同时点HR和MAP的比较(n=50,x±s)
注:HR为心率,MAP为平均动脉压
表3两组患者术中液体出入量、术前、术毕乳酸浓度和住院时间的比较(n=50,x±s)
表4两组围术期各时点应激反应指标的比较(n=50,x±s)
表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肝功能指标的比较(n=50,x±s)
注:AST为谷草转氨酶,ALT为谷丙转氨酶,TBIL为总胆红素,ALB为白蛋白
表6两组患者术前和术毕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n=50,x±s)
注:PT为凝血酶原时间,APTT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为凝血酶时间,Fib为纤维蛋白原
表7两组患者术前和术毕血清IL-6、TNF-α和CRP浓度的比较(n=50,x±s)
注:IL-6为白细胞介素6,TNF-α为肿瘤坏死因子α,CRP为C反应蛋白
讨论
本研究术中液体管理分2个阶段。第1阶段为手术开始至切肝完成,SG组以高SVV(13%~20%)为目标导向。可使机体处于适当的低血容量状态,可减少切肝期间出血量。本研究中,SG组出血量少于C组,文献[8]的观点支持本研究。本研究中SG组术毕血清乳酸浓度低于C组,可能与C组在切肝期间,不能精准限制补液,而需要多次使用血管活性药维持外周血管张力和血压,导致外周组织低灌注而组织细胞无氧代谢增加有关,而SG组通过监测SVV的变化,能够及时干预,避免出现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保持了较好的心排量及组织氧供,减少了肝脏无氧代谢及乳酸生成,文献[9]的观点支持本研究。
液体不足会导致应激反应增加,血糖和血清皮质醇浓度可反映应激反应的严重程度,过度的应激反应会对患者的预后造成影响。有研究表明,手术应激和创伤程度有一定相关性,血糖和皮质醇浓度会随应激水平的增加而升高[10]。在本研究中,2组患者入室时由于紧张,处于应激状态,皮质醇浓度升高,而在实施诱导后,应激反应减轻,血清皮质醇浓度降低,2组各时点皮质醇浓度比较无差异。术中交感神经兴奋,体内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水平升高,对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产生抑制后,对葡萄糖利用度减少,肝糖原分解增加后,会导致糖异生发生,脂肪分解后血糖进一步升高[11,12]。
PT反映外源性凝血功能,其延长提示凝血因子在肝中生成减少,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功能,其延长与肝损伤、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有关。TT反映的是Fib转变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其升高提示纤溶亢进。Fib水平随肝功能恶化而降低[13]。本研究中SG组PT和APTT明显低于C组,说明SG组术后凝血功能改善,可能是因为SG组出血量少,凝血因子丢失少,术后凝血功能恢复快。
IL-6和TNF-α在创伤和应激的早期即可出现,IL-6是一种多效炎症介质,介导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TNF-α是炎症反应中出现最早、最重要的炎症因子,可介导多种炎症因子的合成及释放[14]。血清CRP、IL-6和TNF-α浓度是评估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15]。本研究结果表明,SG组血清IL-6和TNF-α浓度低于C组,允许性高SVV GDFT可降低腹腔镜肝切除术老年患者的炎症反应。AST和ALT存在于肝细胞中,肝细胞受损时,血AST和ALT浓度升高。研究表明,血清ALT和AST浓度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16]。大部分的凝血因子产生于肝脏,肝脏对维持凝血和抗凝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肝脏破坏与凝血功能障碍的程度相平行。肝脏是机体白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胆汁酸的生成和排泄都由肝脏承担。本研究结果表明,2组患者术后5 d时血清ALT和AST浓度升高,提示允许性高SVV GDFT可改善腹腔镜肝切除术老年患者的残余肝功能。
综上所述,允许性高SVV GDFT可改善腹腔镜肝切除术老年患者的残余肝功能。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免责声明:
本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END
编辑:Michel.米萱
校对:MiLu.米鹭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