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提升医务人员的待遇了!这样做把“蛋糕分好”
日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以下简称“任务”)发布。任务指出,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公立医院可采取多种方式自主分配,合理确定内部薪酬结构,注重医务人员的稳定收入和有效激励,进一步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
「不患寡而患不均」!
医务人员绩效分配要合理、要公平、要增长!
管理人员不光要分好蛋糕,还要把蛋糕做大!
但长期以来,我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与医务人员培养周期、教育投入成本、工作强度、责任风险等不相匹配,医务人员整体收入偏低,其工作付出与技术劳务价值并没有得到合理回报。
另外,医院内部医、护、技、药、管等不同岗位设定的薪酬标准与薪酬分配差距不合理,各岗位价值与差异性难以凸显,“论资排辈”“同工不同酬”现象普遍存在,编制内外人员的薪酬水平、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差距明显。绩效分配的均衡问题,已成为医院绩效改革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那么,在国家倡导提升医务人员薪酬福利水平、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今天, 医院如何进行绩效改革才能“稳住军心”?科主任、护士长如何能让自己科室的绩效分配公平且稳步增长?
「做蛋糕」与「分蛋糕」
大部分医务人员工作的首要动机是「获得薪酬及物质奖励」,奖金仍然是激励一线员工最有效的手段。
要想马儿跑得快,就得让马儿多吃草。医生治病救人,收入理应与劳务价值相匹配。
从医生薪酬结构来看,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绩效在工资总额中占比分别为15.59%、12.25%、21.17%、25.75%,其余为相关福利补助。奖金和绩效共占46.92%,比基本工资和津贴占比的27.84%,高出接近20个百分点。固定工资与激励工资倒挂,是诱导需求和过度医疗的主要原因。在当前固定工资增长近乎停滞的状态下,激励工资成为提高医生薪酬的唯一途径,两者倒挂现象仍将加剧。
实际上,大多数医院的绩效管理都是围绕着「奖金」,大家也经常把绩效分配的过程比喻为「分蛋糕」。医院绩效管理与绩效分配密切相关,绩效考核的结果最后大多都反映在奖金的高低上,但一个好的绩效管理更像是「做蛋糕」的过程。
「分蛋糕」与「做蛋糕」,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蛋糕总量」的控制。
「分蛋糕」是在医院层面先从业务收入或者结余中,划分一定的比例作为奖金总额,然后再根据各个科室、各类人员的绩效考核得分进行分配。在总额确定的前提下进行分配,很容易造成科室与科室之间、人与人之间产生利益竞争与冲突,某个科室的奖金高,必然造成其他科室的奖金低;某个人的奖金高,必然造成其他人的奖金低。科室与科室之间,人与人之间容易陷入对奖金的盲目比较中,而忽视自身的工作表现和对工作的贡献。
而「做蛋糕」,是在基期时根据运营情况设定基础的绩效奖金,各个科室再根据绩效目标开展工作,工作的成果通过一定绩效分配的核算规则转化为绩效奖金,各个科室的绩效奖金总和共同组成全医院当月的总绩效奖金,也就是「总蛋糕」。在这个过程中,科室的奖金与其他科室的奖金是相对独立的,不会因为其他科室的奖金情况而受影响。
因此,每个科室只需要专注自身的工作,把自己的「小蛋糕」做大,最终合力把医院的「总蛋糕」做大。
「做蛋糕」的方式,避免了不同科室对不同绩效方案的公平性产生争议,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部分同行可能会疑惑——这种方式会不会造成医院绩效奖金超出预算的范围。其实这不仅涉及绩效奖金预算方式的问题,还涉及绩效指标与收益增长是否匹配的问题。基于「做蛋糕」模式下的多年实践,医院会发现绩效指标的平均增长与收益的增长基本吻合。
此外,医院应定期对绩效奖金与业务量进行配比分析,对绩效奖金发放规模和占比进行实时监控,对超出监控范围的不合理因素进行实时调整,以保证绩效奖金的发放可控。
绩效改革一般都会伴随新的激励机制制定,而只做增量的设计可使所有人都受益。
不要让绩效「冲」在前面
盲目的导向将会导致绩效体系的不均衡——例如,某个科室为了获取高绩效奖金,开展了在临床研究共识评价领域属于相对低等级的「观察性临床研究」,在入组人次和临床入组率等指标上非常容易拿到高分值,最后经过医院评估,不应给予激励。还有,在绩效分析中,某科室绩效奖金异常升高,经过绩效分析才发现是绩效体系中存在漏洞,被「钻了空子」。
通过以上的教训可以发现,绩效考核永远起支撑的作用,不能「冲」在前面。只有经过多次论证、得出结论,并在管理中付诸实施,同时业务数据要真实完备,才能与绩效挂钩,否则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非常容易引起绩效导向的不均衡。
数据才是根本
数据难道不是信息中心的事?和薪酬绩效有啥关系,其实不然。
由于信息中心人员与绩效管理人员的思维环境不一样,对于同一项业务或指标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而一个小的偏差,就可能会导致获取的指标不正确,进而导致导向偏差、考核失真,甚至绩效奖金计算不准确。
在绩效改革中,平台科室指标发起的「去收费化」运动,就是建立在对各业务系统深度了解的基础上的,在改革初期,绩效管理人员对影像平台、放疗平台、病理平台、手术麻醉等科室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对系统数据进行了深度的分析。这些系统的数据比 HIS 系统更丰富,不仅记录了患者检查的主要操作信息,甚至能统计一些跟收费无关的特殊操作。
「去收费化」的本质是试着将考核指标由成果指标转为更重要的关键绩效指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去 HIS 系统化」,而这一步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作是对系统数据的认知与利用,也就是说数据才是根本。
绩效方案设计需要统筹兼顾
在业务领域,绩效管理人员要深入学习医院战略规划,理解医院在人力资源、业务模式、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资源投入和顶层设计,寻找绩效着力点。
在学术领域,绩效管理人员还要持续学习,全方位理解各种管理工具,如 RBRVS、平衡计分卡、KPI、OKR、360度评价等,明确各类型管理工具的优缺点,同时针对不同系列、不同科室的工作流程与方式,选择最合适的管理工具。
如由于医生系列的工作特性,大多数医院都在使用 RBRVS 作为绩效评价的工具,而一些医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了 RBRVS 思想与 KPI结合的绩效评价模式;再比如鉴于行政后勤系列工作弹性大、难以量化等特点,KPI 和 360 度评价是更适合的行政管理或考核工具。
在绩效方案运作过程中,医院只有通过「做大蛋糕」,才能促进并分享自身医疗业务发展,同时兼顾考虑各系列、各层级的绩效平衡,不论是科室、系列间的横向差距,还是各个岗位层级间的纵向差距,且在持续的分析、讨论以及不断的尝试中寻找绩效均衡。
《绩效革命》:大型医院绩效改革全案,破解医院奖金分配瓶颈
《绩效解码》:肿瘤防治“国家队”绩效改革全实录
👆点击上图,跳转“健康界图书”官方京东店铺购买~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评价此书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没有进行理论的堆砌,而是从实际出发,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为样本,分析现状、结合规划,给出了一套医院内部绩效革新的方法论。
二是本书不仅包括医院内部绩效分配的具体办法,还包括对以往绩效体系的评估和所遇到问题的分析,内容丰富且翔实,非常有借鉴意义。
三是书中按医院不同系列人员、不同工作类型,介绍了一套涵盖多种考核方式,平衡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均衡发展的绩效分配体系。
如果您在医院绩效管理上有所困惑,不妨翻阅此书,相信一定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和共鸣!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健康界悦读”公众号,跟踪更多“一书、一课、一会”精彩内容!)
团购咨询:199 1039 8602(微信同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