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医护人员面临大幅度降薪!钱去哪里了?
"现在科室的奖金都不如刚上班那时候的奖金了”,在网上,有医护人员发帖称:我们医院要降薪30%!病人越来越多,却还要降薪,真是心寒……辛辛苦苦,到手5、6千……下面也有跟贴的主治医生表示,降薪后一个月到手三千多。
工作量增加,薪酬却下降,这明显不是一个合理的因果关系,因此,在一片吐槽声中,医护降薪问题再度成为热议话题。
关于降薪,很多同行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钱去了哪里?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20个省份医疗盈余为负,占比62.5%,较2019年增加56.25个百分点;753家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为负,占比43.5%,较2019年增加25.89个百分点。
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率为-0.6%,较2019年下降3.6个百分点;医院资产负债率为44.09%,与2019年基本持平。
为何医院会出现亏损情况?
学科“遇冷”:生育热潮降温
近日,话题#多地妇产医院今年分娩量下降#登上热搜。红星资本局从全国多地妇幼保健院产科了解到,今年以来分娩量下降了,病床不再紧张,大家的工作也不像从前忙碌了。
贵州省某县妇幼保健院一名妇产科医生介绍,今年该院的分娩量较同期下降了近30%,县城内三家公立医院的新生儿出生率都在降低,医护的薪资也受到影响。
从一些官方数据中也可以看出,近几年生育热潮持续降温——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人口总量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出生人口减少,一是因为育龄妇女持续减少,2022年全国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上年减少400多万人,其中21-35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近500万人;二是受生育观念变化、婚育推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22年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继续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妇产科已开始慢慢从舞台中央退居边缘,而风光不再之后便是现实且冰冷的待遇下降。
当然,当产科“遇冷”之后,儿科还会远吗?因此,在这一点上大家要有心里准备。
绩效改革:DRG/DIP付费
按照国家医保局的计划,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而距离这个目标仅剩2年时间,因此在今年,改革加速、扩面下沉是必然趋势。
但在这个必然的改革趋势之中,由于医保部门不会用、医院管理跟不上、医务人员难适应等因素,导致医务人员的利益直接受损。
尽管医保局明确规定不得将医务人员薪酬与科室、个人业务收入挂钩,但私下里,不少医院阳奉阴违已是公开的秘密。
因此这也就是为何上文中有医务人员反映——如今工作量增加,而收入下降,这是因为在不详细、不清晰的规则面前,很多时候只会“做多错多”。
支出增加:人力+基建
当前公立医院的入不敷出,与其远超过自身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源源不断的各类医疗设备投入等有很大关系。
哪怕是疫情时期,依旧阻挡不住“医院基建潮”。
基础建设起来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要投入各类医疗设备,补充人力资源,这都需要很大的投入。特别是人才引进方面,要有合适的薪酬、还有科研经费等等,倘若医院本身营收不好,只能“羊毛出在羊身上”。
说实话,在这个尚需规范、还不成熟的付费规则面前,有些医院阳奉阴违的与医务人员绩效“捆绑”,何尝不是对医务人员的压榨。
来源:英腾教育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