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核磁共振雄起!价格跳水卖出“白菜价”,看来外媒又要骂扰乱市场了
综合央视、浩瀚解读等信息
“怕查出毛病,更怕上千块打水漂。”
这是国人“见核磁色变”的真实写照,对此不少医生看着医院内常年“罢工”的天价机器摇头叹息,更无能为力,毕竟核磁共振都是花费真金白银买来的,一次采购都可能用掉上千万。
不过这种“天价检查费”的现状似有望被终结,近期北京协和医院晒出一批新设备,最前列的尖端核磁共振器械罕见不姓“西”,从内到外都是“中国红”。
国内核磁技术崛起,有望“去西方化”
核磁共振是西方医学常见的检测手段,对医生发现心血管、内脏等关键部位是否有病灶有显著作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核磁共振技术被美日德荷四国垄断,不少国家都受过他们的窝囊气,我国也不例外。北大曾因核磁共振售后问题找到德国布鲁克公司,对方代表傲慢表示:先付23万人工费,修不好也不退!
这让中国科研人员清楚认识到核磁共振技术决不能受制于人,在此之后,中国加大对核磁共振的研发投入。
事实证明,对中国人而言技术没有能不能攻克的区别,无非是耗时长短。2014年,中国联影造出首台核心部件100%自主研发的3.0T核磁共振,成功打破西方世界长达40年的垄断!
拿下核磁共振高端入场券后,中国联影奋发直追,21年研发出全球首款全身5.0T磁共振uMR Jupiter,从此之后中国也有了超高场磁共振新标准,在核磁共振领域慢慢从追赶者变成了标准制定者。
随着国产核磁共振技术的崛起,往日是欧美“核磁收割场”的三甲医院也逐渐开启“去西方化”。有着“阎王要你三更死,协和留你到天明”美誉的北京协和医院宣布采购联影5.0T核磁共振;苏北人民医院更公开声明不要进口货,准备了3000万资金点名要国产……
见到国产技术崛起,这让GE、飞利浦、西门子等老牌核磁共振厂商慌了,十年不到,中国核磁共振不仅在国内有一席之地,甚至连外国都开始引进,外媒表示:不该低估中国技术。
中国核磁共振走向世界
据潇湘晨报报道,不久前美国AMRIC医疗影像中心引入联影自主研发的世界首款75cm超大孔径3.0T磁共振uMR Omega。
这是中国高端医疗设备首次进军美国核心城市,证明中国产业正在往高端、超高端升级,此外国产核磁共振技术更被亚洲、美洲、欧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这让欧美核磁共振厂商慌了,早前瞧不起中国的德国厂商更高调示好。
今年3月,德国西门子总裁博乐仁到华时表示:愿在促进中德合作与交流方面继续做出贡献。
事实证明,话语权是求不来、买不到的,截止至2022年末,联影申请专利超过8600项,累积获得4300项知识产权授权,公司营收92.38亿,净利润增长16.86%。
在3.0T核磁共振领域,联影核磁共振的售价是西方器械的十分之一,仅为293万,性能更不比西方差,国内超过1000家医院对联影抛出合作意向,这倒逼西方厂商跟着降价,这让外媒怒斥中国破坏市场。
实际上,中国技术作为鲶鱼带动行业平民化的例子并非只有核磁共振,把价格打成原价十分之一的国产盾构机、全球里程数4.2万公里的中国高铁……一个个原本高不可攀的领域在中国技术进入后纷纷跌落神坛,这一点在医疗领域也有体现。
十年前哈佛医学院在《Cell》刊登了一则关于NMN(柏生泰核心分子)的论文,揭露“柏生泰”分子能解决线粒体障碍,倒拨生命时钟,延缓老年生命体老衰,相关实验也被华盛顿大学、东京大学跟进。
前期确实取得一定成果,只是相关工艺复杂,一颗成品价高百万,国内地产大鳄潘石乙为了获得相关科技,不惜向麻省理工等多所高校捐款6个亿,因此被讽刺为“有钱人的时光科技”。
在我国生产设备的介入下,日产生科品牌柏生泰实现重大变革,现今在JD上已跌破四位数,即便依旧存在门槛,也“捕获”了数万粉丝,辐射不少城市,在2023年春季,柏生泰以当日破百万的佳绩,荣登JD健康类目销量榜前列。
从100%依赖进口,到硬气对西方技术说“不”,中国核磁共振仅用了不到20年时间,相信在不久后的未来,中国会有越来越多技术赶超欧美,再不用看西方脸色。
创造不同,为健康大同
早年,国内核磁共振国产率不足5%,高端3.0T核磁共振设备更100%依赖进口,一台相关设备没有3000万是下不来的,更遑论后续的设备保养,60万一次是稀松平常,一旦出现损坏更是上百万打水漂。
高昂的成本间接转嫁到病患身上,这也是为何早前一次10分钟不到的检查就要花费上千块的原因。
“看病贵”的情况在国产核磁共振普及后势必会慢慢改变,有网友表示目前北京同仁医院核磁共振检查费用仅需400。
希望未来国内医疗能如联影所言:创造不同,为健康大同,国内老百姓能不再畏医如虎。
核磁技术背后的研究机构
核磁共振仪器被誉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对于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有重大意义,但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不久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开始量产。将核磁共振仪器搬上生产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其中不光要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还有如何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他们是怎么缩短实验室和生产线之间的距离的呢。
记者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看到,生产线上生产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画面中白色的圆柱体就是正在生产中的仪器,经过一系列复杂精密的程序之后,它将出现在医院的检查室里。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技师 张辉:它的图像质量一点都不逊色于国际先进的核磁共振仪器生产厂家,价格也已经比以前大大地降低了,我们医院的医疗检查费相对于以前也在逐步地降低,这对于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来说,看病的时候花费就会更少了。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里,这台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正在工作。仪器工作的情况,实时传输到15公里外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总台记者 朱慧容:在分辨率不是很高的核磁共振机器做出来的情况,看不出来具体的病灶在哪里。但是在这个分辨率很高的核磁共振提供的影像上,就明显地看出,这里可能是一个肿瘤的所在位置。
记者了解到,这款仪器可以获得人体的全身影像,不仅分辨率更高,还加速了成像速度。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 李烨:以前我们核磁共振就像拍照片一样,是一张一张的,你一动照片就糊了。我们现在有了快速成像技术之后,组织动也不怕,我们可以看到它动的过程。
不仅仅是在核磁共振的影像诊断装备上有重大突破,记者了解到,眼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已经研发出可以为肝脏和乳腺疾病提供早期筛查的无创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研发的为帕金森、癫痫、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治疗的超声神经调控重大仪器也开始进行临床试验。
产业需要什、他们就研究什么
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这些正在进行的研究上可以看出来,最前沿的合成生物、脑科学、海洋科技等都是他们的课题,研究院负责人告诉记者,所有这些课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面向产业需求。
调研中,记者了解到,2022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各类研究项目经费超过33亿元,其中只有17%是政府拨付的固定经费,83%的经费都需要依靠与产业合作等多种方式获得,这也就是说,科研项目从立项之初,就要和产业需求牢牢绑定。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郑海荣:它是以重大需求导向,特别是以产业的核心技术需求导向,产业里的“卡脖子”问题、急需破解的问题,作为研发的一个导向。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 李烨:以前的科研合作一般就是科研单位做了原理的验证,然后就交给企业,企业再去变成产品。那我们这个从最开始的包括立项、提出问题、提出技术路线,到最后的实现,到变成产品的全链条,我们都有深度参与。
随着合作的深入,企业带来的市场反馈,也让研发机构有了新的突破。第一批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合作开发单位之一就是联影医疗,仪器上市不久,他们就为科研团队带来了临床反馈。
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强:联影提出了针对临床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市场上碰到的挑战,把这些问题总结出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利用他们比较雄厚的研发实力来一起攻关。
市场的痛点,成了研发单位首要的攻克目标,最新一代的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已经完全达到了医院提出的图像质量要求。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郑海荣:团队的核心就是要围绕这些痛点里的技术进行攻关,解决了这一揽子的快速成像的软件和硬件、电子学,形成了100多个发明专利。这样转化效率就非常高,是精准地提炼问题、攻关。
郑海荣告诉记者,这些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研发机构和产业融合方面探索的案例还有很多。
这座楼叫作“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这是一个“楼上楼下”的创新综合体,楼上是研究院,楼下是企业,楼上的“科学家”随时可以下楼找到“企业家”,一起商量产品转化。而这个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成立刚刚三年,就已经促成多家医疗机构和研发单位融合,实现10多个重大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
政府+市场、助推科研成果转化
在采访期间,记者了解到,深圳南山区把他们的创新方式总结为“蝴蝶模式”,就是科研单位和产业构成了蝴蝶的身体,但想要蝴蝶翩翩起舞,还要依靠两只翅膀——也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助推。
深圳南山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张旭告诉记者,帮助科研成果转化一直是他们工作的重心,为了搭建好科研机构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他们最近还特地在南山云科技大厦拿出了5层楼2万平方米的空间,免费提供给帮助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利用市场的力量链接起科研机构和企业。
深圳南山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 张旭: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可以说是我们区里实行科技成果产业化非常好的一个典范。不断地帮助它对接区内各种企业的资源,来架好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
有了链接,还得有资金支持,记者采访期间,科创局的郑培松正在和小组成员谈论如何为区里的企业申请最新的资金扶持。
帮助企业申请政府的扶持资金还仅仅是郑培松工作的一部分,为了让企业拥有更多的资金支持,他们还得联络起区里的金融资源。
深圳南山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 张旭:我们引入一些非常丰富的科技金融资源,不是更关注它的收益率,更关注早期项目的成长性,实现这种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理念。
金融资金的支持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提供了保障,张旭最新的工作计划,将这些对创新成果转化至关重要的要素都集中在同一个空间里,共同发力,赋能高质量创新发展。
深圳南山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 张旭:南山区现在已经有超过了4500家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了6.57%,我们也会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渠道,面向全球来引进国际的高端人才,提供更强的人才支撑动力。
楼上实验室楼下创业公司、破除“孤岛现象”
科技成果转化不够顺畅的问题长期困扰产业发展,如何破除障碍,真正实现创新成果引领产业升级?
郭万达,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他带着记者来到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这个中心楼上是实验室,楼下就是多家创业公司。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郭万达:就像邻居家一样,你推门就可以进去,可以见面,可以说话啊。还不需要通过中间的中介的机构,这不是直接它就转化了嘛,最重要的是产研的融合没有隔阂。
总台记者 何俊儒:未来,我们整个产研融合的实践当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郭万达:你就得有原创,你得有零到一,你没有原创,你如何去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呢?
总台记者 何俊儒 :当科研机构和市场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了之后,会不会出现科研机构只去攻克市场的一些效益高的产品?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郭万达:那当然可能会出现这种倾向,这就取决于科研机构是什么科研的机构,一点不注重长远、基础研究不重视,研发完以后就没下一单了。这个新型研发机构就是由政府、大学、产业界共同去发起的研发机构,有一些科研机构本身的各种资源的集聚,这个时候,既要有基础研究,又面向产业界,我觉得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也是避免完全就是利润,也要避免完全政府去干预,所以它一定会形成这么一个机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