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胸科医院放疗科副主任余雯团队取得肿瘤微环境的影像标志物研究新进展
日前,由我院放疗科副主任余雯团队开展的“PET影像组学可视化肺癌小鼠模型中肿瘤浸润CD8T细胞耗竭以优化放免联合治疗PET-based radiomics visualizes tumor-infiltrating CD8 T cell exhaustion to optimize radiotherapy/immunotherapy combination in mouse models of lung cancer”临床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其最新成果发表在Biomarker Research杂志(影响因子11.1)。该研究揭示了放疗后抗肿瘤免疫细胞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无创的PET影像组学模型,以区分免疫细胞功能状态并提示放疗免疫联合治疗的时机与优化模式。余雯副主任为文章的通讯作者,放疗科硕士研究生张影、胡惠惠为共同第一作者。
我院放疗科副主任余雯团队临床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最新成果发表在Biomarker Research杂志
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已在多项细胞与动物实验中显示出潜在的协同抗肿瘤机制,也是近年来临床研究中倍受关注的联合抗肿瘤方式。然而,二者联合的最佳时机和模式目前尚未明确,更缺少能准确提示联合时机与方式的生物标志物。为破解这一难题,余雯副主任团队着眼于肿瘤微环境开展相关动物实验。在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数量与质量是影响免疫反应发挥的关键因素。微环境中有充足且功能活跃的免疫细胞,就能“包围”肿瘤细胞,犹如深入敌后的精兵强将,才能让肿瘤逃无可逃。如果能将这些免疫“士兵”的状态动态可视化,将对实施精准放疗免疫联合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余雯副主任正在与团队成员讨论病例
研究发现,在实施单次大剂量放疗后3至14天的肿瘤微环境中,抗肿瘤免疫CD8T细胞浸润数量显著增加,但在第7至14天,浸润的多为没有功能的终末耗竭的CD8T细胞。这提示在单次大剂量放疗后,第3至7天可能是免疫治疗介入的合适时机。同时,该研究还发现,CD8T细胞耗竭程度越高,PET图像上肿瘤18FDG(示踪剂)摄取的局部空间分布就越不均匀,原本不可捉摸的细胞状态,也有希望通过先进的成像工具和分析方法,展示给临床医生,帮助他们做决策。该研究成果初步建立了影像标志物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桥梁,从而为无创、实时评估肿瘤微环境的免疫反应性,以及精准判断联合治疗的最佳时机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