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妇产医院宣告中止上市,妇产医院接连停诊,寒冬将持续多久?
近年来,多家妇产医院接连宣布因资金问题被迫关停,公立医院妇产建档分娩量在锐减,民营妇产医院的生意也不好做,少子化的时代浪潮正在冲击妇产医院的生存空间。
来源:诊锁界综合
作者:南翼
编辑:太白
7月18日,新三板上市企业莲池医院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招商证券解除上市辅导协议,并向山东证监局申请终止上市辅导,基于上市计划有所调整系友好协商解除,并表示存在无法通过北交所上市审核的风险。消息发布后,有财经媒体认为这意味着莲池医院筹备多年的A股上市计划宣告“搁浅”。
莲池医院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民营二甲妇产医院,定位走高端妇产路线,提供产科、妇科、儿科、儿保科、不孕不育科等预防、医疗、保健服务。目前拥有2家全资妇产专科医院、1家全资骨科医院,还参股1家专科医院。
图源:青岛莲池妇婴医院官网
从经营情况来看,定位高端妇产的莲池医院整体营收向好,2022年营收为3亿元,取得净利润近6000万。2015年莲池医院挂牌新三板,2021年莲池医院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并和招商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在2022年又变更计划在北交所上市。
相比莲池妇产医院的“稳定”发挥,更多的综合医院妇产科室、妇幼保健机构、妇产专科医院经营状况堪忧。
“医院里除产科外还有妇科和儿科,很多招牌的名医都来自公立医院合作,但疫情期间公立医院有规定,专家不再外放,因此我们很多外聘专家无法坐诊,妇科方面的病人也就流失了,儿科的急诊因为疫情也停掉了,现在医院的运转非常吃力。”这是疫情后北京某私立妇科医院的医护人员透露的情况。也是疫情过后民营妇产医院的经营写照。
近年来,多家妇产医院接连宣布因资金问题被迫关停,其中不乏和美妇儿、上海百亿医管等知名医疗运营集团,很多医院无力维持妇产科的开销无奈精简资源,甚至直接关停。妇产医院越关越多,公立医院妇产科在锐减,民营妇产医院的生意也不好做,少子化的时代浪潮正在冲击妇产医院的生存空间。
01最大民营妇儿医院爆雷,妇产行业直面“寒气”
疫情只是催化器和加速器,在2016年出生峰值过后,尤其是2019年许多妇产医院已经开始面临经营下滑、资金周转的风险,先有公立医院暂停产科助产服务,后有专科民营医院关停开不起工资。
今年2月,曾被称作国内“高端妇儿第一股”的和美妇儿旗下医院被爆停业欠薪,今年4月,和美妇儿创始人林玉明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林玉明被称为“莆田系第二代”的传奇人物,在2003年一手创办了和美医疗,巅峰时期在国内12个城市设有17家中高端妇儿专科医院,经历过七城扩张、香港上市、三年疫情,和美医疗在2021年3月宣布退市,在两年后的今天,面临经营困境,陷入债务危机。 和美妇儿旗下北京百子湾和美妇儿医院、黑龙江和美妇产医院相继被曝突然停业,前者是北京排名前三的高端妇儿医院,据相关人士提供的消息,百子湾医院欠下2000多万的房租,有医护人员将近一年的工资未支付、几百个家庭生产或儿保套餐费用,还有月嫂、食品等供应商的货款尚未结清。而黑龙江和美妇产医院也因为欠薪和消费售后处理不善等情况正在被消费者联合起诉。
一位和美医疗前高管向经济观察报表示,和美医疗其实做的挺用心,但运气不佳,没等到婴儿潮,迎来疫情资金链断裂,只能很可惜地卖医院了。“假如不上市不快速扩张,而是稳健发展每年会有可观的利润,资金链不至于断裂。”
图片来源:黑龙江网
生育率崩跌,感受最深的就是各地的医院产科门诊。浙江苍南县中医院宣布暂停产科助产服务,石家庄市圣禄嘉妇产医院、江苏宿迁市妇产医院、徐州富康妇产医院、四川德阳美婴儿妇产医院破产等一大批私立妇产医院纷纷关门或被兼并,并且,这种情况仍在持续。
广东某综合医院妇产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主任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这几年孕妇的数量明显减少,今年更为明显,“我所在的医院至少减少了三分之一”。
今年7月,平潭一家妇儿专科民营医院又被曝“人去楼空”。主管护士游女士透露的情况是,医院已经拖欠员工六七个月薪资,原本八十多个员工现在只剩十几人,连医院的总经理都“跑了”。现在医院只剩门诊,连卫生工都只能找按日结算的。
图源:海峡都市报
根据企查查资料可以也看出,妇产医院的注册机构数量在逐年下降,民营妇产的队伍越来越弱小。2021年新增注册66家,注销15家;2022年新增注册机构42家,注销5家。截至2023年7月新增登记妇产医院16家,较2022年7月减少17家,其中,有两家已经处在注销状态。
02少子化时代的疑难问题
虽然近年政策大力鼓励扶持生育,但国内生育率和新生儿数量在不断走低,生育意愿低迷。 2016年二胎政策前后,专家预测,二胎政策下我国生育水平和出生人口将在未来4-5年间大幅提升,年度出生人口峰值在2200-2700万之间。一方面各地政府为了进行相应的配套在扩建妇产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社会资本也不断在投资新建以产科为主的私立妇产科医院。加上投资建设周期短,运营初期享受到的人口红利又带动新一波投资人入主妇产医院建设,妇产专科医院数量大幅提升。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对消费升级和人口红利充满了信心,做好了预备姿态。 但遗憾的是,2016年二胎政策放开后预计出生人口没有实现,新生儿人口不断走低,尤其是首胎数量大幅度下降,此后放开的三胎政策的红利也在短时间难以体现。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我国2016年出生人口数,即全面二孩政策出生人口峰值为1786万,17年为1723万,此后连年下滑,到2022年降到了956万,全国人口60余年首次出现负增长,有多个省份的人口出生率已经低于日本。连年下降的生育率曲线已经表明,中国在逐渐步入少子化时代。有妇产行业专家表示,2023年1-4月份产科初诊建卡的数量基本上是断崖式下跌,预测2023年分娩量大概率会跌破800万,小概率能达到800万以上。
妇产医院的破产是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和医疗服务行业进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破产链条传导下,不可避免的会衍生出诸多问题,其中就包括民营医疗行业信誉口碑和社会办医从业者信心重构,未来办医方向转型等问题。一方面消费者受到损失需妥善处理,更重要是要避免舆论聚焦事件的再次上升。民营医院破产本身会降低公众对民营医疗机构的信任程度。尤其是作为中国首个上市高端妇产医疗集团的和美医疗属于知名民营医院涉事,影响更加广泛。孕妇群体作为弱势群体,待产或刚完成剖腹产处在剧痛状态的孕妇更是需要特别关照的对象,稍有差池就容易引发公共舆情,后果更加惨重。 就整个民营医疗行业发展而言,和美医疗的境遇是全国很多同类医院的缩影,疫情之下经营困难,现金流断裂,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贷款渠道被阻断,而和美医疗的退市让投资者就此对妇产医疗办医的投产比和回报失去信心,民营妇产机构陷入恶性循环。
03寒冬阶段的回春转型之路
从多家媒体报道的公立医院和综合医院妇产科的现状来看,曾经人气最旺的科室变成最赔钱亏损的科室,大部分产科医生的绩效奖金锐减了90%。
生存的需要在逼迫妇产医院寻找出路,很多医院已经在进行各种尝试来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除了砍掉产科,并入其他科室,公立妇产科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也像私立的妇产科医院一样开始开设月子中心,做产后康复,甚至是做皮肤医美,私密整形,期望能利用业务增长来弥补产科营收缺口。诸如北京宣武医院、河北馆陶县人民医院等均增设了产后康复门诊,提供产后骨盆恢复和并发症治疗。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西院、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城医院、绵阳妇幼保健院也新开了月子中心。
另一条路是走辅助生殖这样刚需。高客单、有门槛的项目,像妇产连锁头部美中宜和在2022年被字节跳动全资百亿收购,手上也有辅助生殖牌照这样的稀缺资源。
此外转型成妇女儿童医院、增加妇科儿科诊所也成妇产医疗机构的一大选择,不少助产师和产科医生都倾向转到妇科就业。
还尚在竞争圈内的妇产专科医院则在努力“卷起来”提升竞争力,希望通过高质的服务体验以争取更多的存量客户。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衡阳市中心医院等大批公立医院产科,近年纷纷新建或升级打造“VIP病房”,宣称提供“家庭化待产”,让产妇体验“五星级分娩”的幸福,陪护床、婴儿摇篮、冰箱等暖心设施也配备齐全。
广州某头部妇儿连锁医疗机构告诉诊锁界,即便妇儿医疗行业面临一些大环境的困扰,但中产和高净值人群的生育意向并未降低,对儿童和女性健康的投入支出在增加,妇儿医疗机构以家庭为中心的转型策略就至关重要。
在妇产这个赛道,民营妇产医院与公立医院和妇幼的竞争一直在持续,大多私立妇产医院以高端服务、私密环境、以宝妈为中心等作为主打优势,如今硬件设施升级和加上技术和学术背景背书的公立医院也开始拼服务,私立妇产医院的转型之路将在内卷和外忧中迈上新的台阶。
END
参考资料:
《生娃发钱、妇产科打折,新出生人口或将再创新低》,温如军,《中国慈善家杂志》。《最大民营妇儿医院暴雷,老板来自莆田》,谭丽平,《中国企业家杂志》《平潭一医院,拖欠工资多月!大批员工离职!》,海都记者,海峡都市报《部分消费者和员工被欠费 黑龙江这家妇产医院突然关闭》,贾博,黑龙江网《中国迈入“少子化”时代出生率暴跌,私立产科医院或掀倒闭潮》,星岛记事
本文来源:诊锁界综合
作者:南翼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