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质量评价是临床实验室保证和改进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指标。
01、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检查检验是重点
7月4日,天津市卫健委发布《天津市落实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共提出了30项工作任务,其中有多项任务都与我们检验人的工作密切相关:
优化医疗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各部门、各临床科室及医技科室主要负责人每月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本部门、本科室医疗质量安全工作。
发挥医疗质量控制组织作用。到2025年,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要达到60个,市级中医质量控制中心要达到10个;每个区根据需要至少成立10个区级质量控制组织,原则上应覆盖医院管理、检验、药事、感控、护理、病案、口腔、放射、超声等专业。
规范医疗机构日常诊疗行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严格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应用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具,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成本。严格把握各类检查、手术、治疗、用药的适应证,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提高医疗机构检查检验质量。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的指导意见》,强化覆盖检查、检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持续加强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重点关注即时检验(POCT)全流程质量管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严格落实《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要求,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和医学影像资料共享,避免无依据重复检查检验行为。进一步优化危急值项目管理目录及预警机制,强化危急值识别能力,提升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及规范有效处置的能力。
加大医疗机构会诊管理力度。提高中医、营养、康复、精神、检验、病理、影像、药学等科室的多学科会诊参与度。
《实施方案》同时还强调了将完善医疗机构绩效管理机制:
医疗机构将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以医疗质量安全为导向的绩效分配机制;
将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科室负责人综合目标考核以及聘任、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将科室和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医师定期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由此可见,未来检验人绩效的多少,以及职称评聘都有可能同质控工作相挂钩。而各医疗机构制定的实施方案也将自本月起进入实施阶段。
02、国家多次发文,事关检验质控工作
今年以来,国家卫健委已发布了多个与检验质控工作相关的重要文件。其中,2月27日发布的《关于印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规定的通知》定下了首批规划设置的质控中心专业领域和工作方向,临床检验专业赫然在列。
就在这一通知发布的次日,国家卫健委再次发布了与检验质控相关的文件,《关于印发2023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通知》,通知明确了2023年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
其中,临床检验专业质控中心的改进目标为提高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
室间质量评价是临床实验室保证和改进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指标。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及各省级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对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同质性,推进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提高我国临床检验质量有重要意义。
《改进目标》还为提高临床检验专业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提出了4点核心策略:
1.医疗机构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完善室间质量评价临床检验项目参加率的相关制度、工作机制。
2.医疗机构加强培训工作,持续提高医务人员对参加室间质量评价的意识,引导和鼓励所有临床实验室积极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
3.建立完善本机构室间质量评价参加率和合格率(不及格原因)的监测及反馈机制,按计划/次数进行本机构数据分析、反馈。
4.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本机构实现该目标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随后,在5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其中也再次提及了要加强室内质量控制,做好室间质量评价工作。这一通知也是此次天津卫健委发布的《工作方案》的重要依据。
03、覆盖检验全过程,51个质量控制指标
从上述国家文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室间质量评价对于临床检验的质量保证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检验结果互认,还是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都极受重视。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2020年3月发布《关于2020年全国省级临床检验中心同步开展“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室间质量评价的通知》中,总结整理了51个质量指标,覆盖检验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51个临床检验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汇总如下,供各位检验人参考:
临床检验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版)
1.标本类型错误率
标本类型错误率=类型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同期标本数 ×100%
意义:反映所采集标本的类型是否符合要求,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标本类型符合要求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条件。
2.标本容器错误率
标本容器错误率=采集容器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同期标本总数 ×100%
意义:反映用于采集标本的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
3.标本采集量错误率
标本采集量错误率=采集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 / 同期标本总数 ×100%
意义:反映标本采集量是否正确,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标本采集量不足或过多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4.血培养污染率
血培养污染率=污染的血培养标本数 / 同期血培养标本总数×100%
意义:反映血培养过程是否操作正确,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
5.抗凝标本凝集率
抗凝标本凝集率= 凝集的标本数 / 同期需抗凝的标本总数×100%
意义:反映标本采集过程抗凝剂是否正确使用的情况,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
6.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
定义:检验前周转时间是指从标本采集到实验室接收标本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是指将检验前周转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计算公式:
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X(n+1)/2, n 为奇数
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Xn/2+Xn/2+1)/2,n为偶数
注:n为检验标本数,X为检验前周转时间。
意义:反映标本运送的及时性和效率,检验前周转时间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及时性的重要前提。
7.室内质控项目开展率
室内质控项目开展率=开展室内质控的检验项目数 / 同期检验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中实施室内质控进行内部质量监测的覆盖度,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8.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不合格率
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不合格率=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高于要求的检验项目数 / 同期对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有要求的检验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实验室检验结果精密度,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9.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
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参加室间质评的检验项目数 / 同期特定机构(国家、省级等)已开展的室间质评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实验室参加室间质评计划进行外部质量监测的情况,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10.室间质评项目不合格率
室间质评项目不合格率=室间质评不合格的检验项目数 / 同期参加室间质评检验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实验室参加室间质评计划的合格情况,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11.实验室间比对率(用于无室间质评计划检验项目)
实验室间比对率=执行实验室间比对的检验项目数 / 同期无室间质评计划检验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无室间质评计划的检验项目中实施实验室间比对的情况,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12.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
定义:实验室内周转时间是指从实验室收到标本到发送报告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是指将实验室内周转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计算公式:
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X(n+1)/2, n 为奇数
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Xn/2+Xn/2+1)/2,n为偶数
注:n为检验标本数,X为实验室内周转时间。
意义:反映实验室工作效率,是实验室可控的检验中和检验后的重要质量指标。
13.检验报告不正确率
检验报告不正确率=实验室发出的不正确检验报告数 / 同期检验报告总数×100%
意义:反映实验室检验报告正确性,是检验后的重要质量指标。
14.危急值通报率
危急值通报率=已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数 / 同期需要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危急值通报情况,是检验后的重要质量指标。
15.危急值通报及时率
危急值通报及时率=危急值通报时间(从结果确认到与临床医生交流的时间)符合规定时间的检验项目数 / 同期需要危急值通报的检验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危急值通报是否及时,是检验后的重要质量指标。
2017年新增指标
1.标本溶血率=溶血的标本数/同期血标本总数×100%
2.标本丢失率=丢失的标本数 / 同期标本总数×100%
3.分析设备故障数:每年分析设备故障导致检验报告延迟的次数
2018年新增指标
1.申请单标识错误率=标识错误的申请率 / 申请单总数×100%
2.实验室人员申请单抄录错误率=实验室人员抄录错误的申请单数 / 实验室人员录入的申请单总数×100%
3.非实验室人员申请单抄录错误率=非实验室人员抄录错误的申请单数 / 非实验室人员录入的申请单总数×100%
4.门诊检验申请单无临床问题率=(门诊)无临床问题的申请单数 / (门诊)申请单总数×100%
5.门诊检验申请单无法辨识率=(门诊)无法辨识的申请单数 /(门诊)申请单总数×100%
6.住院检验申请单无法辨识率=(住院)无法辨识的申请单数 /(住院)申请单总数×100%
7.门诊检验申请单不适当率=(门诊)具有临床问题的不适当申请单数 / 报告临床问题的申请单总数×100%
8.住院检验申请单不适当率=(住院)具有临床问题的不适当申请单数 / 报告临床问题的申请单总数×100%
9.标本标识错误率=标识错误的标本数 / 标本总数×100%
10.标本检验前储存不适当率=检验前储存不适当标本数 / 标本总数×100%
11.标本运输途中损坏率=运输途中被破坏的标本数 / 标本总数×100%
12.标本运输温度不适当率=运输温度不适当的标本数 / 标本总数×100%
13.标本运输时间过长率=运输时间过长的标本数 / 标本总数×100%
14.标本采集时机不正确率=采集时机不正确的标本数 / 对采集时间有特定要求的标本总数×100%
15.实验室人员导致的标本重新采集率=实验室人员导致的重新采集的标本数 / 标本总数×100%
16.非实验室人员导致的标本重新采集率=非实验室人员导致的重新采集的标本数 / 标本总数×100%
17.微生物标本污染率=因污染被拒收的微生物标本数 / 微生物标本总数×100%
18.信息系统录入结果错误率=因信息系统录入导致的错误结果数 / 结果总数×100%
19.手工抄写的结果错误率=因手工抄写导致的错误结果数 / 需要手工抄写的结果总数×100%
20.检验结果纠正率=发送后撤回纠正的检验结果数 / 检验结果总数×100%
21.检验报告发送超时率=超过规定时间发送的报告数 / 检验报告总数×100%
22.解释性注释有效率=解释性注释对患者结局产生积极影响的报告数 / 具有解释性注释的检验报告总数×100%
23.针刺伤害发生率=实验室内针刺伤害发生的次数 / 实验室静脉穿刺总数×100%
24.实验室人员培训合格率=每年学分达到要求的实验室人员数 / 实验室人员总数×100%
25.医护满意度=调查的医生或护士对实验室服务满意的人数 / 参与满意度调查的医生或护士总数×100%
26.患者满意度=调查的患者对实验室服务满意的人数 / 参与满意度调查的患者总数×100%
27.不良事件发生次数:实验室内发生的危害实验室人员健康和安全的不良事件次数(直接从报表上读取)
28.实验室人员培训次数:每年组织实验室人员培训次数(直接从报表上读取)
29.实验室信息系统(LIS)故障数:每年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发生故障的次数(直接从报表上读取)
2019年新增指标
国家级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参加国家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的检验项目数 / 同期实验室已开展且同时国家临床检验中心已组织的室间质评检验项目总数×100%
国家级室间质评项目不合格率=参加国家临床检验中心组织室间质评成绩不合格的检验项目数 / 同期参加国家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检验项目总数×100%
2020年新增指标
省级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参加本省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的检验项目数 / 同期实验室已开展且同时本省临床检验中心已组织的室间质评检验项目总数×100%
省级室间质评项目不合格率=参加本省临床检验中心组织室间质评成绩不合格的检验项目数 / 同期参加本省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检验项目总数×100%
来源:检验医学综合整理
本文解读仅代表本平台观点,内容以官方文件为准。如有平台转载本篇文章,须自行对该篇文章负责,本平台医学检验沙龙不对转载引起的二次传播影响负责。
文章来源:医学检验沙龙,订阅号若有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或在公众号下方留言), 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并进行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