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外泌体每周速递029

2023-07-21 11:56   ANEXT安龄生物

在这篇研究性文章中,作者通过非靶向脂质组和转录组的联合分析,发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MSC-ex)能有效减少脂质沉积。

外泌体每周速递029

1、双生物标志物共识别肿瘤外泌体的纳米,液体活检策略用于胰腺癌早期诊断

近日,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胡萍和仁济医院胆胰外科刘颖斌在胰腺癌早期诊断领域取得突破,最新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ACS NANO上发表题为“Dual Tumor Exosome Biomarker Co-recognitions Based Nanoliquid Biopsy for the Accurate Early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Cancer”的文章。该研究工作基于双生物标志物共识别,建立了一种新型纳米液体活检(nLB)检测方法用于胰腺肿瘤外泌体的超灵敏特异性检测。

与传统的胰腺癌诊断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出色的特异性,通过构建EphA2抗体修饰的磁性纳米探针(Z-aE2)和GPC1抗体修饰的金纳米探针(Au-aG1)对胰腺癌肿瘤外泌体特异性识别与富集,双生物标志物特异性识别可避免其他类型外泌体的干扰,从而精准检出早期胰腺癌患者;其次,该方法通过 ICP-MS 将肿瘤外泌体表面GPC1蛋白的信号转化为Au元素浓度信号,实现了低至78 pg/mL的检测限,相比于传统 ELISA 法,nLB 检测方法表现出更大的线性范围(78 pg/mL~10,000 pg/mL)以及GPC1 与 Au 浓度之间良好相关性(R2=0.994)。

临床上主要应用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是以 CA19-9 为代表的一些肿瘤抗原,作为评估患者,尤其针对早期胰腺癌患者的癌症进展具有局限性和滞后性。研究者评估了 nLB 策略对早期胰腺癌(I/II 期)患者和正常组的诊断能力,Au元素水平能够准确区分 I/II 期的PDAC 病例和正常组(AUC=1,敏感性和特异性为 100%),并展现出明显优于 ELISA 定量血清 GPC1(AUC =0.9848)和 CA19-9水平(AUC = 0.8658)的特点。这项研究在后续发展可针对其他肿瘤标志物进行精准化定制,提高临床转化的可行性和适应性。

2、紫杉烷诱导T细胞释放细胞毒性,EVs触发体内癌细胞杀伤

近日,Cancer Cell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 报道了紫杉烷类直接刺激T细胞释放细胞毒性细胞外囊泡以根除肿瘤细胞的作用模式。紫杉烷类预处理的T细胞可以增强抗肿瘤作用,同时避免全身毒性。

该研究旨在表征紫杉烷介导的杀伤作用在体内环境中的作用模式。使用小鼠和患者来源的癌症模型、自体类器官和 T 细胞共培养平台以及蛋白质组学分析,研究发现紫杉烷类可以直接激活 T 细胞以特异性根除肿瘤细胞。从机制上讲,紫杉烷类诱导T细胞释放细胞毒性细胞外囊泡,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特异性凋亡,同时保持健康的上皮细胞完好无损。文章同时证明了用紫杉烷类离体预处理的 T 细胞一旦移植到体内就具有抗肿瘤能力,这些发现确立了紫杉烷类在体内的作用模式。综上,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治疗方法来利用紫杉烷类的最佳T细胞依赖性抗肿瘤活性,同时避免全身暴露于它们的毒性。

3、微流体和3D生物打印技术在未来外泌体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外泌体的策略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工具,避免了细胞治疗潜在的免疫原性和致瘤性副作用。然而,收集外泌体以及高剂量的常规给药方法,阻碍了外泌体治疗的临床转化。来自阿根廷神经科学应用研究实验室和西班牙巴斯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综述,提出了多功能外泌体收集策略以及先进的递送平台,微流体技术可以大规模收集天然和合成外泌体,并将其应用于生物墨水中,而3D生物打印技术在再生医学中作为装载外泌体的支架,通过控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来模拟目标组织,这两种策略的结合可能成为将外泌体疗法转化为临床实践的关键。相关内容以“The role of microfluidics and 3D-bioprinting in the future of exosome therapy”为题于6月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生物技术领域的学术期刊Trends in Biotechnology杂志上。

在篇综述中,作者讨论了专门为外泌体收集或其生物人工合成设计的不同微流控方法,突出了这些方法的主要优点,特别强调了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的微流控方法。微流控和3D生物打印的耦合是一种尖端技术,可以实现治疗性外泌体的局部、持续和控制释放。作者还强调了用于将外泌体包裹成3D支架的生物材料,这与目前外泌体负载3D支架的趋势,都是有前途的个性化无细胞治疗系统方法,具有潜在的临床转化潜力。

4、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可能为治疗肝脏损伤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策略

近日,江苏大学附属武进人民医院严永敏教授团队发表创新性文章,探讨了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治疗方面的新方向。相关内容以“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 ameliorate liver steatosis by promoting fatty acid oxidation and reducing fatty acid synthesis”为题发表在JHEP Reports上。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影响了世界上近24%的人口,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的一个主要问题。非酒精性脂肪肝从单纯的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进一步发展可导致纤维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细胞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批准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物上市。肝脏脂肪酸氧化减少和脂肪酸合成增加是驱动肝细胞损伤、炎症和肝脏脂肪变性的关键脂肪毒性诱因。因此,需要有效的治疗方法来调节脂质代谢,防止肝脏脂肪变性发展为慢性肝病。

在这篇研究性文章中,作者通过非靶向脂质组和转录组的联合分析,发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MSC-ex)能有效减少脂质沉积,并改善高脂饮食(HFD)诱导的肝脂肪变性的肝功能。作者进一步强调了MSC-ex携载的CAMKK1通过AMPK介导的PPARα/CPT-1A和SREBP-1C/FASn信号在肝细胞中调解脂质代谢的重要性。这些发现对于阐明基于MSC-ex的治疗方法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0291689911152777

 (ANEXT安龄生物科技研发中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紫杉烷类,胰腺癌,肿瘤,外泌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