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轻怎么就腰椎间盘突出了呢?
目前,在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约为18%。而且,此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年!轻!化!20-40岁的患者,已经占据患病人数的60%以上。
【中心相关病例】
25岁张女士,2个月前开始腰腿疼痛,在朋友陪同下到医院就诊,医生建议行磁共振检查。
磁共振影像图
T1W1
T2W1
T2压脂
轴位
影像诊断
1、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伴变性,以L4/5椎间盘为著。
2、L3/4、L4/5、L5/S1椎间隙变窄。
3、L5椎体轻度骨质增生改变。
4、腰部皮下软组织筋膜炎改变。
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
人体有5根腰椎,椎间盘位于腰椎的中间,起缓冲作用。有了腰椎间盘的存在,我们的脊柱活动范围才大大加大,我们才可以做弯腰等动作。
所以,腰椎间盘可以理解为上下两个腰椎之间的“保护垫”。
腰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三个部分构成,当受到不良体态、错误运动方式等因素影响时,纤维环开始退化、破裂,使髓核开始向外膨胀、突出,形成腰椎间盘突出。
当腰椎间盘表面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狠狠地碰上马尾神经,这时,腰痛、腿痛接踵而来,痛得走不了路,痛得直不起腰。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年纪轻轻怎么就腰椎间盘突出了呢?
01、腰椎间盘退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逐渐下降,髓核失去弹性,纤维环逐渐出现裂隙。在退变的基础上,劳损积累和外力的作用下,椎间盘发生破裂,髓核、纤维环甚至终板向后突出,严重者压迫神经产生症状。
02、损伤
积累损伤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反复弯腰、扭转等动作最易引起椎间盘损伤。久坐不动,比如长期伏案工作、开车和上半身负重(搬东西或者肥胖)都会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可能。
0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
椎间盘在成年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即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造成髓核突出。
04、遗传因素
小于20岁的青少年患者中约32%有阳性家族史。
05、腰骶先天异常
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构成椎间盘内压升高和易发生退变和损伤。
06、诱发因素
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可致髓核突出。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增加腹压、腰姿不正、突然负重、妊娠、受寒和受潮等。
如何判断得了腰椎间盘突出
如果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症状,90%以上的患者都会以腰痛作为早期表现,以持续性的钝痛最为常见,同时还会出现腰部活动受限、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麻木疼痛等症状。
不确定自己到底有没有突出?下面告诉你四个筛查的小办法:
1.感觉异常,腿部可能疼痛,膝盖和脚部出现麻木;
2.无力,常见的有蹲下站立费力或者足跟、足尖行走困难;
3.直腿抬高试验:需要在朋友或医生的帮助下进行。如果伸直腿被动抬起30°~70°时出现下腰部或者腿部出现了放射性疼痛、麻木,或原来的疼痛、麻木加重了,就有可能是腰椎间盘的问题了;
4、腰椎检查:X线,CT,磁共振(MRI)。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段。但正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必须将临床表现,查体与影像学诊断相结合。
X线平片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基本检查,包括脊柱正位、侧位、动力位的X线片。通过X线检查可以除外骨质破坏性病变,也可以观察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脊柱生理曲线的变化及椎间关节稳定性情况。此外,X线平片可以发现有无结核、肿瘤等骨病,还可以看到退变表现。
CT检查
CT检查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常用检查。其可以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移位的形象,同时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并可以三维技术重建椎管与根管的立体形态。
MRI检查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以很好显示脊髓神经的病损及的轮廓,也可显示神经根的形态。可以全面地观察腰椎间盘是否病变,清晰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另外可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占位性病变。
爱护腰椎做好几点
★保持良好的坐姿
很多长期伏案学习和工作的人,如果坐姿不正确,如弓腰驼背,就会容易患上腰椎间盘疾病,所以平常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坐姿,端坐位最好,腰背部挺直,避免跷二郎腿,同时应注意椅子不能过高。
★定时休息 长时间地保持某种姿势会加重颈椎和肌肉的疲劳,再好的姿势也需要定时休息。一般连续工作1小时左右休息5-10分钟会比较好。
★加强运动锻炼 适当活动可以让肌肉轮流得到休息和锻炼,平衡紧张度,提高耐受力,协助颈椎保持正常体位。平常应加强腰背肌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