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血常规的白细胞怎么了?
末梢血,通常是指尖采血,采血量较少,多在0.1~0.5mL,常用于血常规检查、血型鉴定、快速血糖检测等简单快速的试验。一般6岁以下儿童,可以采集末梢血。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检验项目之一,对于儿科患者来说,血常规检查几乎是必做检查项目。儿科患者由于紧张,害怕等心理压力,往往不配合静脉采血,而采个末梢血,既省时又省力,与静脉血结果差别不大,往往是哭闹小患者的首选。
对于临床上一些特殊患者,如:婴儿、大面积烧伤患者、某些肿瘤化疗等患者,不宜静脉采血时,也可以考虑采集末梢血。
一个忙碌的夜班,急诊检验科收到儿科病房一例末梢血,上机检测,结果如下:白细胞 34.16×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9.39×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19.66×109/L,嗜碱细胞绝对值0.51×109/L(图1)。
(图1. 第一次血常规报告)
白细胞升高,已达到危急值标准,触发复检规则,首先需要推片镜检。镜检发现,白细胞数量与检测结果严重不符,并且镜下可见大量碎片(图2)。
(图2. 显微镜镜下)
根据个人经验及网上查到的资料,这很可能是手消毒剂污染所致。遂打电话联系临床,据采血护士所述,患儿3岁,采血极其不配合。大夫得知白细胞如此之高,考虑是否要给患儿做血培养检查。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我们还是建议立即重新采样,并嘱咐护士采血前一定注意手消毒剂的规范使用,避免混入末梢采血管。临床高度重视,重新采血送检,这次血常规结果:白细胞14.8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6.41×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7.41×109/L,嗜碱细胞绝对值0.04×109/L(图3)。
(图3. 重新采样后血常规报告)
首次结果白细胞增高原因是消毒凝胶引起的白细胞假性增高。因此,建立合理的血常规复检规则对保证检测结果正确性意义重大。经复片及重新采样检测纠正之后,“消失的白细胞”终于解开了谜团。
根据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最新《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规定,采血必须遵循“六个一”(一人一针一带一管一巾一消毒),对于每天大批量采血患者,给每位患者采血前都洗遍手显然不可能实现,因此免洗手消毒剂是采血必备用品。但是这小小的手消毒剂,如果混入血液,会给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此前疫情期间发热门诊儿童患者血常规,我们就曾碰到过数例)。错误的数据,容易误导临床,导致过度治疗,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因此,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需要临床护理检验各个部门密切配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末梢血液循环较差,受温度和采血过程影响较大。因采血时,要施加一定压力,容易使组织液混入,造成某些检测结果异常。另外,末梢血采血量较少,不易进行复查,存在人工误差等。因此,我们建议,如果条件允许,还是尽量采集静脉血。
-End-
题图 | veer.com
来源 | 山东省中医院检验科
版权归《临床实验室》杂志所有,转载合作请联系小编,谢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