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欧洲高血压指南提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抑制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可被考虑为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相关性高血压首选的药物。
随着抗肿瘤药物的发展,人们对于肿瘤的治疗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化疗药物,而有了多种选择,包括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内分泌治疗药物等。其中的靶向药物,尤其是口服靶向药物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但是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不容疏忽。靶向药物导致高血压时有发生,其中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尤为突出。
01靶向药物导致高血压的现状
在抗肿瘤的临床治疗中,不同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发生率及血压升高程度有一定的差异,即使是同一类型药物,其诱发高血压的概率也不相同,如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类型药物中,帕纳替尼的高血压发生率超过50%,帕唑帕尼、阿西替尼、瑞戈非尼、卡波替尼发生率为31%~40%,舒尼替尼、索拉非尼为21%~30%;而在单克隆抗体类型药物中,贝伐单抗的高血压发生率为21%~30%,西妥昔单抗、雷莫芦单抗为11%~20%。上述差异可能与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治疗剂量/方案、所治疗的肿瘤类型、不同年龄的治疗人群、高血压病史等多种因素相关。
02靶向药物导致高血压的机制
根据抗肿瘤治疗的作用机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贝伐单抗为代表的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其作用机制主要与抗VEGF相关;另一类则是以舒尼替尼、安罗替尼等为代表的小分子多靶点受体的TKIs,主要通过抑制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在内的蛋白质酪氨酸激酶(PTK)途径来发挥抗肿瘤作用。无论是VEGF抗体还是TKIs,其在发挥抗肿瘤疗效的同时,也常引起肿瘤药物相关性的高血压,但目前其具体机制仍未明确,有相关研究提示这可能与一氧化氮(NO)合成的减少、微循环的稀疏化、Ca2+通道的激活、肾功能的损害、内皮素-1(ET-1)的激活、氧化应激反应、盐敏感性的增加等引起血压升高相关。
03靶向药物导致高血压的管理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尚无关于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临床指南,2012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心血管毒性小组就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相关性高血压的评估和管理提供了指导,这一内容也在欧洲心脏病学会的《2016年ESC关于癌症治疗和心血管毒性的立场文件》中得到强调。该小组提出,对于有计划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评估其心血管并发症和存在的危险因素,在第一个治疗周期内每周监测血压,后续每2~3w内至少监测一次血压。对于血压超过140/90mmHg的患者应接受抗高血压的治疗; 对于血压正常、在使用VEGF抑制剂治疗后出现舒张压升高超过20mmHg的患者,也建议启动降压治疗。如果血压值超过160/100mmHg,存在顽固性高血压或高血压危象的情况下,应考虑停止或减少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使用。对于靶向药物抗肿瘤导致的高血压我们建议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适时结合药物治疗。
3.1生活方式干预
根据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相关危险因素而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在任何时间、对任何高血压患者都是合理、有效的治疗,这也在众多指南中得到了认可,其主要包括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的摄入、合理均衡膳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减轻精神压力和保持心理平衡等。
3.2药物治疗
对于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相关性高血压,其降压药物的选择通常遵循各国的高血压一线治疗指南。2018年欧洲高血压指南提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抑制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可被考虑为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相关性高血压首选的药物。
供稿:高血压科普工作室 临床药学科 魏业东
编辑:陈圆
审核:宣传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