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麻醉可行吗?
以下文章来源于胸科麻谭 ,作者赵明晔
本文由“胸科麻谭”授权转载
1971年7月,新华社首次向世界宣告中国将针刺麻醉术成功应用于外科手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针刺麻醉是针灸与麻醉相结合的产物,根据不同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的需求,按照辨证取穴、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的原则进行选穴和针刺,通过捻针或电针刺激方式降低患者的疼痛敏感性,并使患者保持清醒状态,以达到一定麻醉效果,为手术提供无痛环境的一种非药物麻醉方法。
作为现代中医药学的重要创新之一,针刺麻醉开拓了一条新途径,也推动了针灸走向世界,提高了中医学的国际影响力。
针刺麻醉的沉浮60年
针刺麻醉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国内已实施近百种、60余万例的针麻手术。1970年代的时候,针刺麻醉可谓是红极一时,到处都可以看到有关针刺麻醉的报道。
但是到了80年代,针刺麻醉逐渐走下神坛
清醒状态下的单纯针刺麻醉技术有其不完善的地方:不完全具备肌肉松弛作用,无法达到100%的镇痛、镇静效果。有时,针刺镇痛作用不显著,又要勉强实施,则需要考虑是否有悖于现代医学伦理学,再加上针刺麻醉技术劳务收费低廉无法匹配劳动付出等原因,上世纪80年代以后,针刺麻醉的功效受到一定的质疑;到上世纪90年代,多数医院陆续停止了这项技术。直到2005年,英国 BBC制作的《替代疗法:针灸》播出,使得沉寂多年的针刺麻醉再次回到大众的视野之中。
针刺麻醉的前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针刺麻醉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1996年,韩济生引入针灸辅助麻醉(AAA)的概念,从而进入“针刺复合麻醉”(ACA)阶段,包含针刺复合局麻、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和针刺复合全麻3个方面,不但加强了麻醉的镇痛效果,还有效弥补了以往单纯针刺麻醉手术下肌肉紧张、内脏牵拉反应等不足,目前已经运用到肺部、颅脑、腹部和盆腔、肛肠、四肢等部位的手术。
目前针刺麻醉已从既往单纯的术中麻醉发展至目前整个围手术期的干预——围手术期针灸医学这一新概念应运而生,利用针灸技术优化术前、术中方案以及术后管理,更多服务于复合麻醉和快速康复医学。
口说无凭,上证据!
术前得益
术中得益
术中得益
由此可见,与麻醉复合使用的针刺技术在临床上是可行的,可以应用到术前、术中、术后的问题,随着近年来快速康复ERAS理念的深入,针刺麻醉前景广阔。
针麻的研究是迄今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样本数最大、检验最严格的针灸现代研究,几乎所有的针灸现代研究都能从其中找到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和台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的进步,人们将会不断从中获得新的发现和新的启迪,它的意义也将远远超出麻醉与手术,超出针灸本身,甚至超出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壁垒,目前针刺麻醉在临床上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推广。
免责声明:
本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END
编辑:Michel.米萱
校对:MiLu.米鹭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