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信教授: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儿童的影响镇痛之外应该关注的事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儿童的影响
镇痛之外应该关注的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 王东信教授
一.分娩镇痛对新生儿的影响
2016年发表于《Breast Feeding Medicine》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分娩镇痛后24 h母亲和新生儿尿液中依然可以检测出芬太尼成分,其浓度分别为2.0和2.4 ng/mL。2015年一项队列研究表明接受了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母亲,其胎儿出生后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均显著高于未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者;更值得关注的是,母亲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者,新生儿进入NICU比例显著增高(4.6% vs 8.2%),需要基础及高级生命支持的比例也显著增高。
有临床研究报道,与静脉镇痛相比,硬膜外分娩镇痛的镇痛效果更优,且对胎儿的影响弱于全身阿片类药物,这也是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充分关注硬膜外分娩镇痛在缓解产痛以外作用的原因之一。但硬膜外镇痛本身对新生儿的可能影响亦值得探索。
王东信教授团队2021年发表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椎管内分娩镇痛与产后抑郁发生率的降低相关,同时对新生儿的影响更小。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关注硬膜外分娩镇痛药物对新生儿的影响,优化硬膜外镇痛配方及剂量。
二.分娩镇痛药物对 儿童神经认知功能发育的影响
自2000年以后,人们对分娩镇痛对儿童神经认知功能发育的影响愈加关注。2016年发表于《Neurotoxicology and Terat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报道,58%的临床研究均表明麻醉可引起神经认知功能异常。目前大量RCT研究均未发现麻醉药物对儿童神经认知功能发育存在明显的不良影响。
三.分娩镇痛、产时发热对儿童的影响
研究表明,硬膜外分娩镇痛与非硬膜外分娩镇痛相比,产时发热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这可能与阻断交感神经、皮肤散热减少等有关。产时发热可能对新生儿产生消极影响,如引起生后1 min Apgar评分低、5min Apgar评分降低、CPR抢救几率增加、新生儿肌张力低、面罩通气抢救增加、新生儿惊厥(OR=3.4)、新生儿情况恶化(5 min Apgar <7分或脐动脉血pH<7.0)及胎盘血管病变等。
发表于《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与正常体温相比,母亲出现产时发热的早产儿在智力发育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另据大样本临床研究显示,产时发热伴随低Apgar评分和新生儿脑病风险增加;硬膜外分娩镇痛只伴随低Apgar评分风险增加,与新生儿脑病无明显关联。
王东信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硬膜外分娩镇痛伴随产时发热增加、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但不增加新生儿脑病的发生几率,适当降低硬膜外分娩镇痛药物浓度/剂量或可有助于减少产时发热。
四.分娩镇痛、器械助产对儿童的影响
分娩镇痛与分娩方式之间的关系(左);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分娩方式的影响(右)
《Lancet》杂志曾有研究显示,胎头吸引或产钳助产不增加新生儿智力损害的风险。
另有研究显示,不论是剖宫产分娩还是器械助产分娩,儿童5岁时的神经发育并发症发生率低且相似。
通过进一步回顾文献,我们发现硬膜外分娩镇痛是否增加器械助产几率取决于药物浓度及给药模式,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器械助产增加儿童远期神经认知功能发育的并发症。但鉴于器械助产增加新生儿创伤(包括神经损伤)风险,如何降低硬膜外分娩镇痛所致器械助产值得关注。
五.分娩镇痛、产后抑郁与儿童神经发育
研究表明,围产期抑郁对于儿童神经认知发育具有不良影响。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14名计划顺产的妇女,通过评估产妇在产后3天和6周的爱丁堡抑郁量表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评分,发现接受了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产后6周发生抑郁的几率为14%,而未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产后6周发生抑郁的几率约为29%。
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纳入62例明确诊断发生产后抑郁的产妇及417例没有发生产后抑郁的产妇,发现未实施分娩镇痛是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之一。
另有研究表明,母亲2年时抑郁伴随儿童认知发育迟缓风险增加,椎管内分娩镇痛可能通过减少母亲抑郁而改善儿童神经认知功能发育。
六.小结:分娩镇痛对儿童的影响
硬膜外分娩镇痛所用药物对新生儿存在一定影响,但与全身阿片类镇痛相比,影响较为轻微;
目前未发现分娩镇痛药物对儿童神经认知功能发育的影响;
硬膜外镇痛可能通过增加产时发热,影响新生儿状况;如何降低产时发热几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硬膜外分娩镇痛有条件的增加器械助产率,伴随出现的新生儿创伤不容忽视;如何减少硬膜外分娩镇痛所致器械产增加?
分娩镇痛可能通过减少母亲产后抑郁发生,而改善儿童远期神经认知功能发育?
专家简介
王东信 教授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
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学会任职包括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医学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危重病人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围术期器官保护、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围术期管理与远期预后等,多项研究发表在《Lancet》、《Annals of Surgery》、《Anaesthesia》、《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Anesthesiology》等世界顶尖医学期刊。
免责声明:
本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END
编辑:MiSuper.米超
校对:Michel.米萱
审核:何思梦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