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检验指标解读 | 红细胞

2023-07-14 10:44

继发性贫血,多种疾病如炎症、内分泌疾病及结缔组织病等都可致贫血。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正常值

成年男性:仪器法静脉血(4. 3~5. 8)x10 12/L. 

成年女性:仪器法静脉血(3. 8~5. 1)x10 12/L. 

影响因素 

  1. 1.采血部位

  2. 最好选择静脉血,婴幼儿可采末梢血,耳垂血所得结果偏高且波动大,故不宜采用。

  3. 2.采血时间

  4. 宜选择安静空腹时,不宜在食后消化旺盛、情绪波动或剧烈运动后采血。激动、兴奋、恐惧、寒冷等刺激及剧烈运动均可使红细胞升高。

  5. 3.药物影响

  6. (1)增加:毛果芸香碱、肾上腺素、钴、糖皮质激素、促皮质素、雄激素等可致红细胞增加。

  7. (2)减少:常见以下几种。

  8. ①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药物:抗癫痫药、抗肿瘤药、吲哚美辛、洋地黄、金霉素、避孕药、白消安、四氯化碳、砷剂、锑化合物等。

  9. ②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催眠药、苯妥英钠、羟布宗、甲基多巴、洋地黄、甲巯咪唑、氯霉素、链霉素、苯、金、氟化物等、

  10. ③可引起巨幼细胞贫血的药物:格鲁米特、苯妥英、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呋喃啶、环丝氨酸、苯、砷剂。新霉素和秋水仙碱、抗叶酸药和抗肿瘤药及异烟肼等。

  11. ④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的药物:有抗心律失常药、甲基多巴、抗组胺药、抗生素、抗结核药、哌嗪、避孕药、亚硝酸盐、煤焦油、苯胺、硝基苯、锑化合物、铅、煤酚。

  12. ⑤引起骨髓抑制的药物:阿司匹林、保泰松、噻嗪类、抗真菌药、抗代谢药、一氧化氮等。⑥汞利尿药、抗凝血药、维生素A(超剂量时)、头孢噻啶、庆大霉素可引起贫血,氨苄西林和环酰胺可引起可逆性贫血。吲哚美辛和皮质类固醇可引起胃肠道出血。

  13. 4.其他

  14. (1)用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末梢血细胞计数时,在血液预稀释后,人工加入溶血剂的量及溶血的时间应掌握好。加入量过多使红细胞计数偏低,随放置时间的延长红细胞自行溶解,数量亦明显减少。

  15. (2)大量巨大血小板的存在,影响红细胞的检查。

  16. (3)如有冷凝集素存在,红细胞计数结果将显著降低,而血红蛋白不受影响,将标本置37℃水浴15min后再测,可消除此影响。

  17. 临床解读

  18. 1.生理变化

(1)年龄与性别差异:新生儿RBC较高,出生2周后降至正常;男性在6~7岁最低,25~30岁时达最高值,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女性在13~15岁时达最高值,21~35岁维持最低水平,后又与男性水平相接近。

(2)高山居民、登山运动员RBC高于正常。

(3)长期多次献血者红细胞代偿性增加。

(4)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孕妇血浆量增加致造血原料相对性不足,可出现生理性贫血。

2.病理变化

(1)红细胞增多:

①相对增多:连续呕吐、严重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情况,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致红细胞相对增多;

②代偿性或继发性增多:多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肾癌、肾上腺肿瘤等患者;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可达(7. 0~12)x1012/L;④反应性红细胞增多症:肾小球肾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2)红细胞减少:

①相对减少,血中红细胞总数并不减少,仅血浆增多所致,如肝硬化;

②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急、慢性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足或吸收不良使造血物质缺乏而致的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③继发性贫血,多种疾病如炎症、内分泌疾病及结缔组织病等都可致贫血。

文章来源: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订阅号若有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或在公众号下方留言), 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并进行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甲基多巴,红细胞,洋地黄,增多症,血浆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