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重医附一院党委深化实施“九大工程”以来,继2019年度牵头荣获4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后,该院再次获得丰硕成果。
开栏语
2018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创新实施“六大工程”发展战略,2020年深化实施“九大工程”发展战略,即:政治引领工程、从严治党工程、学科提升工程、人才培养工程、文化育人工程、基础质量工程、精细管理工程、信息优化工程、党风廉政工程。 开启“十四五”,奋进新时代!在“九大工程”发展战略的引领和推动下,重医附一院各方面获得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全力谱写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7月10日上午,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召开。记者 苏思 摄/视觉重庆
7月10日,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召开,市委书记袁家军,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等出席大会并为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颁奖。重医附一院神经内科王学峰教授作为2021年度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奖者上台领奖。
此次颁发的奖励为2022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以及2021年度科技突出贡献奖。重医附一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2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神经内科谢鹏团队获2022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眼科杨培增团队获2022年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呼吸内科郭述良团队、精神科周新雨团队获2022年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血液内科王利团队获2022年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这是重医附一院党委深化实施“九大工程”以来,继2019年度牵头荣获4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后,该院再次获得丰硕成果。
袁家军、王志刚为获得2021年度科技突出贡献奖的重庆大学常务副校长刘汉龙(右)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教授、重庆市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学峰(左)颁奖。记者 熊明 摄/视觉重庆 市委书记袁家军在讲话中向获奖人员和单位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重庆发展的科技部等国家部委表示衷心感谢。他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创新制胜,强化人才引领,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系统重塑市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形成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有力科技和人才支撑。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讲话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技部将与重庆市通力合作,强化新时代使命担当,支持重庆在建设区域创新和人才高地中谱写科技新篇章,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近年来,重医附一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医学科学研究主力军的重要作用,深化实施“九大工程”,创新实施学科提升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强化有组织、体系化的科研创新,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推动解决“卡脖子”医疗技术难题,努力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医附一院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新增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二级分会副主委以上9人,获批国家卫生健康委“功能性脑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发明专利实现成果转化2000多万元,SCI论文在全国医疗机构中进入全国前20名方阵。重医附一院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技兴院、人才强院战略,科技创新能级实现跃迁,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提供科技和智力支 撑,争当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在共建经济圈上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2021年度科技突出贡献奖
科技突出贡献奖:重医附一院神经内科王学峰教授
王学峰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癫痫、脑电图和神经重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5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Lancet、JAMA Neurology、Science Advances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4部,其中英语专著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依此为基础开发的指数脑电图被国家卫生部两次作为十年百项成果向全国推广。在重医附一院建立了国内最大的癫痫专病门诊,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10万名以上患者直接受益。
2022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重医附一院神经内科谢鹏团队
谢鹏团队研究指出,抑郁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精神疾病,具有广泛的疾病异质性,机制不明,诊断不清,药物疗效不佳,是当今全球生命科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其团队基于抑郁患者的外周代谢表征挖掘出抑郁具有显著的微生物源代谢紊乱这一重要新线索,首次将抑郁表型从人传递到无菌动物,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诱导抑郁样行为的发生。其团队结合临床队列和粪菌移植模型,深入阐释不同神经精神疾病肠道菌群的共性和特异性,利用非人灵长类和啮齿类跨物种模型,提出肠道菌群紊乱可通过调控“肠-脑”轴代谢通路参与抑郁行为的发生。项目成果冲破了抑郁症长期以来缺乏新机制和新理论的桎梏,在抑郁症肠道微生物研究中领跑国际。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重医附一院眼科杨培增团队
杨培增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资助下,基于15373例世界上最大宗病例描绘出葡萄膜炎临床类型谱,发现气候变暖、PM2.5、微生物感染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对其防治策略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发现和描绘出十余种葡萄膜炎临床表现谱、进展和致盲规律,主导制定两个专家共识,创立VKH病、Fuchs综合征诊断标准,是国际葡萄膜炎团队中唯一制定两个标准并被国际眼科界认可的团队;创立了系列科学化治疗方案,摒弃了大剂量、大包围式用药,显著降低了患者治疗费用,提高了治疗效果。发表了一批高影响力论文,结集出版大型英文专著,向世界介绍葡萄膜炎的中国方案、中国标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亚太眼内炎症学会前主席Ohno称赞:“杨培增团队正领导着世界葡萄膜炎免疫学研究。”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重医附一院呼吸内科郭述良团队
郭述良团队围绕如何早期、微创、精准、快速地诊治复杂疑难肺部、纵隔及气道疾病,基于呼吸内镜创新建立了一批关键技术,明显提高了疾病诊疗救治成功率,在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3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重医附一院精神科周新雨团队
周新雨团队针对儿童青少年情绪与发育障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研发大数据筛查平台、构建综合防控体系、优化分层治疗策略、探索发病脑分子机制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有效推动了我国该领域的诊疗规范,促进我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重医附一院血液内科王利团队
王利团队通过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探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造血干细胞行为改变的始发机制,以提高血液髓系肿瘤的诊治水平,并力求改善髓系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
祝贺他们!向科技创新者致敬!
撰稿 | 陈嘉维 霍本立
编辑 | 李丹
审核 | 周冀英 周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