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享】化疗所致痿证治疗体会
痿证是比较难治的一种慢性病,它是以肢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活动而形成失用性肌肉萎缩为主要病理特征,临床上以下肢痿废不用为多见 。所以古代称之为“痿躄”。痿证的范畴根据痿证的临床表现,包括现代医学的运动神经系统或肌肉损害所引起的瘫痪以及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进行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癔症性瘫痪和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后遗症,皆可列于痿证的范畴。 不同于上述原因所致的痿证,在我们肿瘤科,还可以见到一类由于化疗引起的痿证,临床中并不鲜见,近期笔者就治疗了一例这样的患者,疗效尚可,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患者蒋某,女,52岁,2016年底因乳腺癌行右乳切除及腋下淋巴清扫,2017年1月开始接受化疗、放疗、靶向(赫赛汀一年)、内分泌治疗。2020年2月发现肺转移,口服吡咯替尼和卡培他滨。2022年9月因肝转移,在哈医大三院(肿瘤医院)接受实验组用药。2023年2月因化疗药物副作用引起末梢神经损伤停药。末梢神经损伤导致手脚麻木、疼痛、无力、行动不便。2023年3月底,就诊于我科门诊,刻下症: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轮椅推入,手脚麻木、疼痛、腰酸、饮食可,二便调,舌质暗,舌苔厚,脉细弱。
中医诊断:痿 证
中医辩证:湿瘀互结
治疗原则:益气活血,祛湿通络
体会
祖国医学对于痿证的认识有久远的历史,《素问·痿论》对本病有较为详细的阐述,指出它的主要病因病理为“肺热叶焦”,因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出现“痿躄”症状,故有“五脏使人痿”的记载,又说:“悲哀太甚则胞络绝······发为筋痿。”《素问·痿论》又以“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泻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不断有所阐发,如张景岳认为痿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以致筋骨痿废而不用。
总之,该病或由于燥、湿、热等外邪,或由于情志内伤,终至“肺热叶焦”、金燥水亏,筋脉肌肉失于濡养,乃成痿证。或治不合拍、久延伤正,败伤元气,损及肝肾、“肝主筋”,肝损则筋膜痿而不用;肾损髓减骨枯,发为骨痿。久病伤脾,脾胃为后天之本,精津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纳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于是痿渐加重。关于痿证的治疗原则,《内经》指出“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者水谷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历代医家,多宗此为处方用药之依据。所谓“独取阳明”,系采用补益后天的治疗大法,结合病情,运用益胃养阴、补气养血、滋补肝肾等方法。
本案例系由于化疗药物损伤神经,导致患者肢体乏力,麻木,肌肉废用,久而致痿,病因虽然异于其它,但是内在病机无异。处方参照李凤翔先生 “弃杖汤”,收效良好。方中以淫羊藿为主药,因其性味辛而甘温,能强心益智,增气力,通气行血,善补肾阳而强筋骨,临床常用于治疗四肢麻木不仁,腰膝无力之痿躄。配以薏苡仁之甘而微寒,利湿热,健脾胃,属阳明经之药,能治肺痿,甄权云“得苍术、黄柏以治痿躄”。薏苡仁富于滋养,易于消化, “足以滋补衰弱之脑系也。”天冬滋润肺肾,令人肌体滑泽。紫菀之体润质软,能润肌肤添骨髓。《本经》谓:“主治咳逆上气,胞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躄,安五脏。”龟甲之咸甘而寒入心肝肾经,益肾强骨。苍术苦温燥湿,以治筋骨软弱。东垣云:“健胃安脾,治痿要药。”黄柏苦寒,张元素云:“能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能坚肾壮骨髓,疗下焦虚,诸痿瘫痪。”妙在借用大量黄芪为补药之长,能大补元气,促使血液循环,振奋精神,增强体力,元气充足,血脉畅通,精津濡润,四肢得养,经络可通,肌肉可长,筋骨得养而作强。另加熟地黄,木瓜养血柔筋,丹参,鸡血藤养血活血,集中治痿要药,疗效肯定。
赵鹏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针灸微创肿瘤科
告患者书:
本公众号旨在传播黄金昶教授肿瘤治疗的学术观点,并不能在线就病情进行诊断治疗,关于诊断和治疗的建议请到门诊面诊,病人本人不能来,也可以由家属携带资料前来代诊。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本公众号所发布文章中涉及的方药,请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在有经验中医的指导下化裁运用,不要胡乱照搬。
弘扬传统中医文化,创新肿瘤治疗思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