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时按需吸痰还是定时吸痰?这个护理团体标准解读得很详细
下文,对团体标准T/CNAS01-2020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进行解读,为简化文章内容,将本文件简称为《气道内吸引技术》。
PART 01、基本介绍
一、主要内容
文件规定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的基本要求、识别吸引指征、确定吸引方式、选择吸引(吸痰)管及气道内吸引操作要点。
二、都牵涉到的术语和定义
1.人工气道: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
2.气道内吸引:将吸引(吸痰)管置入人工气道,吸引出气道内的痰液、血液、误吸的胃内容物及其他异物的技术操作。
3.开放式气道内吸引:将患者的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的连接断开后,吸引(吸痰)管通过人工气道置入气道内进行吸引的方法。
4.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吸引装置与呼吸机结合,允许患者在呼吸机不断开的情况下,吸引(吸痰)管通过人工气道置入进行吸引的方法。
5.声门下吸引:应用带有声门下吸引装置的气管导管,通过负压吸引,直接吸引积聚在气囊上方的分泌物的方法。
PART 02、重点内容
三、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都有哪些基本要求?
1、应按需实施气道内吸引,应至少每2h通过肺部听诊等方式评估一次气道内吸引指征。
2、应进行气道温湿化,Y型管温度应在34°C-41°C之间、相对湿度100%。
3、应每隔6-8h测量一次气囊压,并使其维持在25-30cmH₂O。
4、应遵循无菌原则,手卫生应遵守WS/T313的规定。
5、对于患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按照WS/T313中的规定进行隔离和自我维护。
四、哪些情况下需要吸引(吸痰)?
七大指征,需要及时进行吸引(吸痰)。
指征一:气道内有可听见、看到的分泌物。
指征二:听诊可闻及肺部粗湿罗音。
指征三:考虑与气道分泌物相关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和(或)血气分析指标恶化。
指征四:排除呼吸机管路抖动和积水后,呼吸机监测面板上流量和(或)压力波形仍呈锯齿状改变。
指征五:考虑与气道分泌物增多相关的机械通气时潮气量减小,或容积控制机械通气时吸气峰压增大。
指征六:考虑吸入上呼吸道分泌物或胃内容物等状况时。
指征七:需留取痰液标本。
五、开放式气道内吸引or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吸引方式如何确认?
1、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开放式气道内吸引。
2、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宜选择密闭式气道内吸引:
——呼气末正压≥10cmH₂O;
——平均气道压≥20cmH₂O;
——吸气时间≥1.5s;
——吸氧浓度≥60%;
——断开呼吸机将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
——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
六、如何选择吸引(吸痰)管?
1、应根据人工气道的型号选择适宜型号的吸引(吸痰)管,吸引(吸痰)管管道外径应不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50%。
2、宜使用有侧孔的吸引(吸痰)管。
3、密闭式气道内吸引时,应使用密闭式吸引(吸痰)管。
七、重点来了!气道内吸引都有哪些操作要点?
1、应按照附录B指明的流程进行气道吸引。
2、吸引负压应控制在-80~-150mmHg(约-11~-20kpa)。
3、吸引前后应给予30-60s纯氧。
4、开放式气道内吸引应使用无菌手套,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可使用清洁手套。
5、置入吸引(吸痰)管过程中应不带负压。
6、置入过程中感觉有阻力或刺激咳嗽时,应将吸引(吸痰)管推出1-2cm,然后轻柔旋转提吸。
7、从置入到退出吸引(吸痰)管,宜在15S内。
8、应先进行口咽部和(或)鼻咽部吸引,再进行气道内吸引。
9、更换吸引部位时,应更换吸引(吸痰)管。
10、密闭式吸引(吸痰)管更换频率参照产品说明书,出现可见污染或套囊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11、吸引过程中应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律和血压。
12、吸引后应评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音和机械通气波形,记录吸引物的颜色、性状和量。
13、每次吸引结束后应及时、充分地冲洗管路。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应使用灭菌注射用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开放式气道内吸引可用清水。
14、条件允许时可持续监测气囊压。
15、对于插管时间超过48-72h的患者,宜使用带有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导管,没1-2h进行声门下吸引。
来源:中卫护研院;作者:纳洛酮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