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感染病学先驱,王爱霞教授逝世!
我国著名感染病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原感染内科主任、感染内科教授王爱霞同志,因病于2023年7月1日逝世,享年91岁。
王爱霞一生致力于内科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的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她以敏捷的才思、拼搏的精神、勤奋的学习和扎实的实践,在我国感染性疾病领域卓有建树,在临床、教学、科研、保健等工作中均作出卓越成绩和突出贡献,是我国感染性疾病界的一面旗帜。
王爱霞发现了我国大陆第一个艾滋病病人和第一个中国人经性传染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1995年制定了艾滋病诊治的国家标准,2001年主持了该国家标准的修改;建立了我国医院院内第一个P3实验室;1996年“G-CSF单克隆抗体和试验盒制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HIV/AIDS临床诊断及免疫病理的研究”获2002年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最早从事院内感染细菌变迁的动向研究,“院内感染病原菌的变迁及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研究”获得2003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牵头完成输血后丙肝的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率先提出要警惕输血引起的丙型肝炎交叉感染。主持二十多项临床药理试验项目,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和参编多部专著,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医学细菌学科主编。2007年获北京协和医院 “突出贡献奖”。2013年获北京协和医院“杰出贡献奖”。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王教授对艾滋病诊治标准的制定,为我国艾滋病诊治发展开辟了道路。随着标准的制定,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HIV快速检测开始被使用,这类试验可使用血液、尿液、口腔黏膜渗出液等类型样本,包括检测抗体、同时检测抗体和抗原,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应急检测、门诊和急诊检测、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testing,VCT)及检测点等。其优势在于初级卫生保健中心的非实验室工作人员也可以为居住在偏远地区的患者提供诊断服务。
早期HIV快速检测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发生率都相当高。随后,不同的检测平台,如侧流装置(测定HIV-1/2、Uni-Gold、StatPak和Ora-Quick Advance HIV-1/2)、流式细胞仪(INSTI HIV-1/2)和改良的凝集测定,极大地简化和改进了检测程序,提高了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这些检测平台能在30min内完成检测,INSTI HIV-1/2检测只需1min,其准确性也比较高,因此非常适合在基层和流动诊所进行检测和咨询,非实验室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标准的培训进行最快速的检测。\nOra-Quick Advance HIV-1/2快速检测等检测方法使用口腔液替代手指穿刺全血的样本类型,允许个人收集自己的样本进行HIV测试。美国FDA批准了VIH和INSTI的全血HIV-1/2抗体测试和Ora-Quick Advance的口腔液HIV-1/2抗体测试。
图:经FDA批准的快速和即时HIV检测试剂
在过去的30多年里,HIV诊断学技术不断发展,窗口期不断缩短,并且开发了多个亚型的检测,解决HIV遗传多样性的问题,不断改进的检测方法,避免误诊、漏诊,提高了检测率。伴随着AIDS防治的需要、对HIV感染和病毒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HIV血清学检测方法目前已经发展到“第5代试剂”。
图:HIV诊断试剂30多年的发展历程
HIV快速检测诊断,能及时在ART中确定HIV状态和病毒治疗效果,但也应警惕早期开展ART和使用PrEP给免疫测定的结果带来的影响。因为缺乏抗原刺激影响HIV生物标志物的产生,如果能进一步实现快速简便地进行HIV-1 RNA检测,扩大检测覆盖面,将有助于促进HIV急性感染的发现。
王爱霞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医学生中的杰出代表、璀璨明珠。她的一生,是践行“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的一生。王爱霞教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永远是照耀在我们前进路上的明灯,指引我们前进。
深切缅怀尊敬的王爱霞教授!
文章内容由“MIR医学仪器与试剂”编辑整理
声明:本微信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