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如何估测腹水量?
来源:超声思维大全综合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小超人
腹水又称腹腔积液,指因某些疾病所引起的腹腔内液体积聚过多超过200ml(生理状态下腹腔液<50ml)。引起腹水的原因较多,如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恶性肿瘤、胰源性腹水等。
超声表现:一般腹腔内有200ml左右液体彩超即可探查出,并且可以明确腹水是否有分隔。
极少量腹水,仅显示为肝肾间隙和肝-腹膜之间的暗带增宽;少量腹水局限于肝肾间隙、肠间隙或盆腔,前后径2~3cm,探头轻放于侧腹或腹股沟内侧,加压或改变体位,液性暗区消失,除去压力在原部位或低位处仍见液性暗区;中量腹水分布于中、下腹部,最深处约5cm,肠管漂浮于液性暗区中,并可见肠蠕动;大量腹水时,液性暗区分布于全部腹腔,探头搭及腹壁任何部位均可显示,最深处前后径8~10cm,腹腔内脏器受压并受系膜、韧带牵拉,浮悬于液体中。
分度量化:
临床腹水分有三度,有二种分法:
1、以肚脐为标准,肚脐低于二侧髂骨连线者为一度,相同水平者为二度,高出甚至肚脐膨出为三度;
2、移动性浊音低于腋中线为一度,界于锁骨中线与腋中线者为二度,超出锁骨中线为三度。
第一种分法见于国外文献,第二种分法国内常用。
腹水B超分度:
少量——腹水出现于肝肾间隙、盆腔及肝右前上间隙。
中量——除上述部位外,于胆囊床、膀胱周围、网膜囊及脾周围均可见无回声区。
大量——于肝脾周围、盆腔、肠襻周围均可见无回声区,并可见肠系膜、肠管在无回声区漂动。
1、肝性腹水:
多位于上腹,少量见于肝周及肝肾隐窝处,大量腹水占据整个腹腔,而无腹膜增厚,无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液性暗区透声较好,肠管分布均匀。腹水量大且高漏出性,其中含纤维蛋白不多故不致引起腹腔内黏连,当肠腔积气多且肠管无明显黏连时出现肠管漂浮征,胆囊壁水肿,呈双边增厚。常伴有肝硬化,肝脏体积缩小,肝包膜呈锯齿状,实质增强不均匀等,并有脾肿大,脾静脉内径增宽,均在0.9cm以上,门静脉内径在1.3cm以上,腹水检查为淡黄色漏出液。
2、结核性腹水:
少量腹水,仅见肠间隙不规则液性暗区,大量腹水分布于整个腹腔,腹膜明显增厚约0.4cm以上,回声增强,表面不光滑,腹水透声性差,腹水游离无回声区可弥漫全腹或局部包裹,内可探及斑点状强回声及分隔回声,漂浮其中液性暗区内,正常肠袢间隙消失,部分肠管呈团块状融合形似“迷宫”,蠕动减弱或消失,有时可见肠系膜淋巴结长大呈实性弱回声团,或呈串珠样排列,并随肠管漂浮于暗区中,最大直径2~5cm,肠壁振动肠袢活动受限,位置形态不随体位改变而变化。腹水中显示纤维束带回声,呈现固定,也可作漂浮状;交织形成分隔,呈空格状,或呈“单房性或多房性假囊肿”改变。
3、心、肾源性腹水:
液性暗区内除肠管分布均匀外,常合并双侧胸腔、心包少量积液,以及心脏、肾脏声像图改变。
4、癌性腹水:
大量腹水时可见腹腔内脏器粘连,肠粘连尤为明显,在腹水衬托下,显示为含气的不均质肿块,因肠系膜增厚成团块状,故束缚肠管,或网膜肿块压迫肠管,或因腹水稠厚,肠管内含气少,限制了肠管上浮而使之局限于后腹壁前方。结合其他部位扫查,可显示原发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卵巢癌。还能发现肝脏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征象,超声定位穿刺抽出多为血性腹水,化验并能找到癌细胞。
5、宫外孕破裂:
由于病灶出血,回声增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境界不清,回声不均匀的实质非均质或混合性肿块,附件区能发现混合性团块回声,子宫直肠窝内可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出血量多时整个子宫浸于液性暗区中,其间有肠管漂浮。
鉴别诊断:
巨大卵巢囊肿或其它囊肿(如脾脏、腹膜后、胰腺等),巨大肾盂积水、肥胖、肠胀气等容易误诊为腹水,需注意鉴别,辅助检查B超声与CT可鉴别。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