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医生常薇:竭尽所能 只为学科更好发展
“忙碌而充实,温暖而欣慰,幸运而感动。” 这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常薇谈起在哈密这段时间的感受。
今年5月底,作为第十一批援疆干部的她,带着崇高的援疆使命来到了瓜果之乡——哈密,在哈密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开始了援疆工作。一个多月过去了,在忙碌的ICU病房里,在广漠的戈壁,在大山深处的牧民定居点,在各单位、厂矿企业都留下了她清晰的足迹、辛勤的汗水和忙碌的身影。
在哈密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黄强主任的眼中,她是一名笃行不怠的实干者,短短一个月多的时间,她没有上班和下班之分,积极参加科室及院内危重患者抢救及会诊。
查房时,她严谨细致地分析患者病情的变化,适时调整诊疗方案,强调原则和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不放过一丝一毫的治疗机会,遇到特别危重的患者,她在下班以后或者周末时间也会来到病房,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化验结果等细节上的变化给值班医护人员提出及时又详细的治疗方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她也是耐心地予以指导和讲解。
援疆之前,常薇颇有大干一番的壮志,经过一段时间的查房,她发现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已经具备开展更多新技术的条件,如何规范开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她熟练掌握重症疾病的诊治,专业方向是对气道管理、肺移植术后围手术期管理,她发现,科室医师在支气管镜镜下治疗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进一步规范的地方。最终,经她手把手演示及示范,耐心细致的讲解,重症医学科首次开展了高危患者的床旁无痛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和肺泡灌洗诊疗术。
重症医学科购置床旁超声已有三年多时间了,日常只用于简单的引导穿刺及简单的病情评估,6月初,新收治一位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经科室医师积极处理后,患者休克仍未得到及时纠正,病情趋于恶化,常薇凭借娴熟的床旁超声技术,迅速查找出原因,发现患者因心包填塞,通过心包穿刺,患者休克迅速得到纠正,病情很快好转。
通过这个病例,常薇对科室的医师说:“重症超声是重症人的一双眼睛,我们要在日常诊疗中发挥它的作用”,她要求科室医师在查房过程中,对新入患者及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后,要及时行床旁超声检查及评估,并要求科室医师必须在重症的思路指导下熟练掌握此技术。
她还告诉大家,“作为医生,我们应把每一个患者都当做第一个患者,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学识有深浅,但只要拥有积极的心态、为患者负责任的态度、同时又在医疗原则下做事,那么,他就是一名好医生。”就这样,一个多月来,常薇用娴熟的操作技术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救治难题。此外,她还积极参与院外健康义诊志愿服务活动。
“认真做事是一种态度,而用心做事是一种品质”,这是常薇经常告诉年轻医生的话。而她,也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针对疑难危重患者,她经常同黄强主任及重症医学科的医疗团队一起对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进行探讨,力争精益求精。
“援疆,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情怀,有些经历是不能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它的意义的,能够为哈密人民的健康做点事情,也就不虚此次援疆行。”常薇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