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宝宝肚子有肿块,竟是肾母细胞瘤...
今年初,小希的父母带着年仅1岁却患上双侧肾母细胞瘤的他到中山一院小儿外科接受治疗。经系统化疗后,小希于5月5日和6月30日接受了两次手术,目前恢复良好。
▲手术中
1岁宝宝肚子有肿块竟是双侧肾母细胞瘤
今年初,小希(化名)妈妈给小希洗澡时,摸到肚子左侧有一硬块,“我赶紧带宝宝到当地医院就诊,当地CT检查提示双肾巨大肿瘤”,小希妈妈说。
由于孩子年龄小,肿瘤大,治疗难度高,他们决定前来中山一院小儿外科徐哲主任门诊就诊。
小希入院后,积极配合相关检查,复查CT结果提示“双肾肿瘤(右肾2个,左肾1个),右肾肿块较大者直径约29mm,左侧肿块大小约93mm×80mm×106mm,均考虑肾母细胞瘤可能性大”,病理穿刺结果显示病变符合肾母细胞瘤。
徐哲主任医师组织全科室病例讨论,认为小希病情复杂,双肾均有恶性肿瘤,且左侧肿瘤巨大,不适合立刻手术。“要先通过化疗控制病情后再进行手术治疗,第一次手术先进行右侧肾肿瘤剔除,第二次手术再进行左侧肾母细胞瘤根治术”,徐主任制定了治疗方式。
▲CT提示的双肾肿瘤
两次手术成功剔除肿瘤患儿恢复良好
经过系统化疗8个疗程后,小希病情逐渐稳定,双肾肿块均较前减小,右肾肿块较大者直径约19mm,左侧肿块大小约93mm×73mm×91mm。
“我们团队经过细致讨论和科学分析,认为小希进行第一次手术的时机已'成熟'”,徐哲主任医师说。
5月5日,徐哲主任医师团队为小希进行了右侧肾肿瘤剔除术,将侵犯肾脏的两处肿瘤完整剥离切除,其中较大的肿瘤直径约2cm,较小者直径约1cm,剔除肿瘤后成功为小希保留了右侧肾脏。术后小希恢复良好,术后第5天就可以开始接受化疗了。
▲手术团队剔除肿瘤
6月25日,小希再次入院,即将进行第二次手术。徐哲主任医师团队进行了充分的术前讨论,针对性地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
6月30日,徐哲主任医师、李作青主治医师、高文宗主治医师等为小希实施了左侧肾母细胞瘤根治术。术中见左肾肿瘤巨大,占据半个腹腔,甚至将肠管推向了右侧腹腔。历经3小时,顺利切除左肾及巨大肿瘤。术后小希转小儿外科继续治疗。目前,小希恢复良好,生命体征平稳,尿量情况好,已转回小儿外科普通病房。
徐哲主任医师提醒,如果发现小孩子腹部有异常隆起或不断增大时,一定要到医院做相关检查。此外,还可在孩子熟睡时,将其在床上仰面平放,用双手平放在孩子腹部,轻轻地从上到下揉搓,如果发现有异常的硬块,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中山一院小儿外科对肾母细胞瘤的诊治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已加入国际儿童肿瘤学会(SIOP)肾脏肿瘤研究组,按照国际方案对肾母细胞瘤患儿进行标准化的高质量诊断和治疗,患儿的治愈率逐渐提高。
依托中山一院雄厚的综合实力,小儿外科开设疑难病例MDT个体化治疗模式,近年来开展多例疑难复杂的肾母细胞瘤手术,如肾母细胞瘤行体外肿瘤剔除+自体肾移植术,肾母细胞瘤根治术+体外循环下癌栓取出术等,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诊治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肾母细胞瘤小科普
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又称Wilms瘤,约占儿童肿瘤的6%,在儿童恶性肿瘤中排第5位,占儿童肾脏肿瘤的95%,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肾母细胞瘤大多数在3岁之前发病,通常都生长在单侧肾内,但是双侧肾都有肿瘤,或者一侧肾内有多个肿瘤的罕见情况也有发生。
因通常生长迅速且没有早期症状,肾母细胞瘤通常在发现时体积都已经相当大,有时它们也会转移到其它器官,尤其是肺部。
徐哲
小儿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疗专长:小儿泌尿外科、小儿普通外科、新生儿外科、小儿肿瘤外科等。擅长小儿泌尿外科疾病、小儿实体性肿瘤的临床诊治,对小儿尿道下裂、肾积水等疾病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擅长小儿泌尿系统腹腔镜及泌尿腔内镜操作,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小儿外科微创技术的领军人物。2015年于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获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执照,开展了华南地区首例小儿外科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至今机器人手术超过百例,国内名列前茅。
研究方向:小儿泌尿、普外疾病和小儿实体性肿瘤的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委、小儿微创专业组组长,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儿童健康发展分会副会长,广东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机器人分会常委,广州市医师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副主委。
来源:中山一院
编辑:郭梓炜
校审:徐 哲
初审:潘曼琪 审核:郑亦楠
终审:彭福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