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选择流脑结合疫苗,破解流脑预防困境
什么是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发病迅速、病死率极高的侵袭神经系统的呼吸道传染病。
隐形感染率高:人是唯一宿主,健康人群带菌率为10%~15%,是造成流脑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发病早: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患者主要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特别是6个月至两岁的婴幼儿容易感染。
起病急:病情凶险进展迅速,最快6~24小时可致命。
疾病负担重:适当治疗后病死率也可高达10%~15%,20%的治愈者会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耳聋、截肢、视力受损、智力发育障碍等。
易误诊:目前我国流脑处于低流行状态,但流脑病例的报告数据有可能比实际病例少。研究显示,90例流脑确诊病例,入院诊断为流脑者仅11 例,误诊率高达87.8%。
因此,世卫组织建议应“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流脑。
流脑菌群的流行特征
脑膜炎奈瑟菌可分为12个血清群,但绝大多数的流脑病例由A、B、C、W、X、Y血清群引起。
我国流脑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儿童病例以B群为主,其次是C群,可能与健康人群中有一定携带率、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感染有关。
10~14岁病例以C群为主,可能与该年龄段多为聚居生活的在校学生、健康人群中有一定携带率且C群抗体水平衰减有关。W 群和 Y 群病例主要分布在 ≥15 岁人群中。
流脑疫苗接种面临的挑战
接种剂次多:儿童接种疫苗的剂次集中在 0~12 月龄,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总接种次数可达到30次,家长平均需要每月前往接种单位 2~3 次。
2~4月龄儿童前往接种单位更加频繁,增加了家长为接种所需的时间成本,增加了儿童接种疼痛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风险,增加了接种人员的工作量以及疫苗使用和管理方面的困难。
接种程序不一:流脑疫苗可供选择的品种繁多,不同生产企业的推荐免疫程序也存在差别,对首剂接种时间、接种剂次、完成时限均各有不同,增加了接种人员预约接种的难度。
同时接种接受度低:有研究显示,新冠防控期间愿意同时接种多种疫苗以减少接种次数的家长仅占22.01%,而不愿意同时接种的原因主要是担心增加接种反应(61.94%)和影响免疫效果(49.24%)。
流脑疫苗的免疫策略
我国流脑疫苗分为两类:一类是免费接种的免疫规划疫苗,均为多糖疫苗;另一类是自愿自费的非免疫规划疫苗,2岁以下可选择接种流脑结合疫苗,2岁以上可选择接种含A群和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成分的疫苗。
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程序:
由于多糖疫苗是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对2岁以下的儿童免疫原性较弱,仅能诱导短暂的免疫应答,且无免疫记忆,结合疫苗产生的免疫应答效果更好一些。
根据我国的流脑流行现状和不同年龄的人群分布特点,提示我们在进行调整免疫接种策略时,应将人群菌群年龄分布特征作为一个要素,针对性选择疫苗,提高流脑结合疫苗接种的可及性。
家长在给小宝宝选择疫苗时不用一味追求高价次、高价格的疫苗,而是选择最适合宝宝的流脑结合疫苗。
参考文献:
[1]李军宏,吴丹,温宁,郑徽,施文,徐丽,邵祝军,尹遵栋,李艺星.2015-2019 年中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清群分布特征[J].中国疫苗和免疫,2020,26(3):241-244.
[2]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脑膜炎奈瑟菌疫苗的立场文件(2011 年 11 月).
[3]《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 版)》
[4]中国疫苗行业协会免疫服务指导与评估专委会. 0~12月龄儿童联合疫苗使用和同时接种专家共识[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8):1035-1041.
校稿 | Gddra
编审 | Hide / Blue sea
编辑 设计 | Alice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